2017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依据是( )。
A. 学习的方式
B. 学习的内容
C. 学习的目的
D. 学习的层次
【答案】A
2. 正强化是指( )。
A. 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B. 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C. 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D. 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答案】A
3. 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 )
A. 原型启发
B. 原型定向
C. 原型操作
D. 原型内化
【答案】D
4.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寂
D. 廖世承
【答案】D
5. 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符合奥苏伯尔同化论中的( )。
A. 派生类属学习
B 上位学习
C. 关系类属学习
D. 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B
6.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
A. 信息加工
B. 学习活动
C. 复杂记忆
D. 理解
【答案】D
7.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A. 能力归因
B. 努力归因
C. 运气归因
D. 任务难度归因
【答案】B
8.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重织
【考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己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9. 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嘘声失败归结为“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
A. 内音队稳定性的归因
B. 外部、稳定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们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
10.提出“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的是(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巴甫洛夫
D. 托尔曼
【答案】C
11.学习目标的高低、大小,往往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呈( )。
A. 零相关
B. 负相关
C. 积差相关
D. 正相关
【答案】D
1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
A. 基本过程
B. 全部过程
C. 主要过程
D. 系统程序
【答案】D
13.( )通过“水下击靶”的实验支持了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A. 桑代克
B. 苛勒
C. 贾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