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 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②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切都处在过程之中。每一事物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而生成与灭亡意味着事物的个体存在过程从属于另外一个过程。

2. 质变

【答案】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坛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3. 科技革命

【答案】科技革命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4. 反映论与可知论

【答案】反映论与可知论统一于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①反映论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②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前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后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5. 市民社会

【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

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6. “实事求是”

【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7.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8.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从内容上看,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所构成(基础关上层建筑

二、简答题

9. 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重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的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

(4)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各种正确意见和主张,本质上都是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10.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案】(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义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②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在意识活动中不可能截然分开。

11.如何理解意识在其源泉和内容上的客观性?

【答案】意识在其源泉和内容上的客观性包括三个方面:

(1)意识的内容就其实质来说,是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所以,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2)虽然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3)虽然个体意识之间有着差别性,但产生的根源却是客观的,这种差别性的原因,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的差异形成的。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物质生活过程中得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