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705古、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2. 如字

【答案】如字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记音方法。它是指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并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古书上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

,是去声,第一个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

,旧读入声。 “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传统中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有时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

文里有不同的读法。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

,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又如字。”这是说“三”有去声的读法(变读)

同。

3.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

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4.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答案】翫: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

6.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王案《七哀诗》)

【答案】遘:通“构”,构造,造成。

7.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答案】息:子。

8. 许子以釜甑爨。

【答案】爨:炊,烧火做饭。

9.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答案】如:往,到……去

10.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答案】亟:屡次。

11.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答案】(1)亡:逃亡。

(2)竟:“境”的古字,后写作“境”,边境。

(3)反:“返”的古字,后写作“返”,返回。

12.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囊囚以成其好。

【答案】宥:宽赦,这里当原谅讲。

1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答案】作:兴起。

14.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答案】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三、翻译

15.阅读以下图版,然后给文献标上规范的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白话文。

【答案】(1)标点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