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敏感

【答案】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又称“新闻鼻”、“新闻眼”。

2. 简讯

【答案】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快讯,是一种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言语报道事实的新闻文体。它一般不交代事情发生的经过和背景,没有多余的解释性的话,也没有导语,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和简短的文字,将事情的简要情况迅速地报道出去。简讯的篇幅非常精短,至多一两百字,少则几十字。简讯虽然简短,但并不代表所报道的消息份量轻或者新闻性弱,有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事实,重大新闻往往也会以简讯的形式出现。

3. 信息(information )和讯息(message )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 路透通讯社

【答案】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①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 ②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至今,路透社对于自己的定位仍首先是“商业和专业信

息的信息源”。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5. 用事实说话

【答案】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准备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来悟出某种道理。它通过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寓情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收受者,且具有说服力。

6. 新闻背景

【答案】新闻背景是指对于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它通过引用有关材料,应用交代、说明、解释、对比、衬托等手法,显现或暗示新闻事实的成因、意义等,藉以深化新闻主题,帮助受众透过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事实的本质及其对周围事物的影响。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被称为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不是新闻事实,是有助十理解新闻事实的必要材料,运用时务必精挑细拣,尽量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以内。

7. 谈话实录型通讯

【答案】谈话实录型通讯是指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在叙事记述型通讯中,往往也会涉及人物之间、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对话,但它并不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而在谈话实录型通讯中,谈话无疑是主角。谈话成为主角,包括以下两项含义:①谈话在文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 ②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着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着全篇成败。

8. 媒体“二次伤害”

【答案】媒体“一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②“强mt 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己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 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 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9. 话题型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话题型社会观察通讯是指通讯所报道的内容,正是此时大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大众对其感兴趣,有可能成为热门话题的社会现象。这类选题人多比较浅近,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10.消息结尾

【答案】消息结尾是指为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结尾对消息而言也是重要的,好的结尾可以使主题更鲜明,使文章有回味的余地,甚至也有审美价值,还可以带来妙趣。

11.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 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

12.媒介批评

【答案】广义的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首先,媒介批评是一种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批评的一种特殊活动。第二,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传媒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第三,媒介批评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社会形态或阶级意识的影响。第四,媒介批评的标准,除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也存在着永恒的人类社会准则,如正义、人性、理性等等。狭义的媒介批评专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所开展的否定性评判。

13.逆向思维

【答案】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间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己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14.《万国公报》

【答案】《万国公报》是指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该报在内容上,用大量篇幅刊登时政评论,选录一周的《京报》,刊载商业行情,介绍科学知识; 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西方思想改造中国,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