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关于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的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职业化

  摘要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校长,尤其是中小学校长定位一种职务,而并非视之为一种职业。受这种观念影响,一方面导致校长的“官本位”意识强化,而专业本位意识弱化;另一方面,导致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提升缓慢,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长期徘徊在较低层次。针对这一实际,本文提出了实现中小学校长职业化的主张。  所谓职业化校长,是指经由专门训练,具有管理、经营学校及教育科研开发的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的高级专业人才。实现校长职业化的宗旨在于淡化校长的职位意识,强化专业意识,使广大中小学校长真正成为具有特定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  职业化校长之所以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的话题,分析其提出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教育全球化呼唤职业化校长。教育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教育全球化局势的出现,以及学习者对教育选择性的增强等,都为今天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其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呼唤职业化校长。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从目前改革的整体形势来看,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总体思路已经明确,问题的关键在于广大中小学校长如何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去创造性地深化开展,开拓学校工作的新局面。这就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操作主体之一的广大中小学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改革能否有效地开展和深入地进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了校长的素质。其三,教育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呼唤着职业化校长。随着教育功能多样性的增强和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的建立,学校管理工作已变得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者要面对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种管理对象;要承担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重管理任务;要处理校内校外各种复杂的矛盾等,这一切都对校长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校长成为受过特殊职业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校长是专门从事学校管理、经营的专业化校长。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职业化校长的素质进行分析,首先,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具体来讲,要具有开放式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经营理念;信息素养的理念等。其次,要建立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一要掌握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二要掌握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三要具有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等。再次,要具备特定的教育能力。对职业化校长来说,主要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最后要有高品位的职业道德规范。  文章认为,应从以下三个途径渐进的实现校长职业化。一是国家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校长教育体系,即建立以聘任制为主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校长职前教育体系,提供校长人才储备。二是规范校长职后教育,促进在任中小学校长职业化。三是校长自身不断努力,变革校长观念。即淡化职务观念,强化职业观念;淡化权力观念,强化能力观念;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同时校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树立依法治校和终身学习思想,开拓进取,在管理实践和反思总结过程中渐进的实现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