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13理论与实务课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影片《悲情城市》的导演是_____。

【答案】侯孝贤

2. 影片的创作原则是以_____为基础的。

【答案】戏剧化冲突原则

3. 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_____。

【答案】《大闹天宫》

【解析】动画片《大闹天宫》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分上下集。这部动画电影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塑造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使其跃然于银幕,化无形为有形。《大闹天宫》标志着中国动画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国外曾有评论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4. _____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答案】郑正秋;《难夫难妻》

5. 郑正秋根据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小说《_____》改编拍摄了同名影片,并相继拍了一系列以妇女为主要题材的影片,表现了他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所寄予的深厚同情。这是郑正秋创作的主导方面。

【答案】玉梨魂

6. _____年,第一部有声影片_____首次公映,预示中国电影走进有声时代。

【答案】1931;《歌女红牡丹》

二、简答题

7.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答案】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认识。

(1)形式层面

①声画同一

“声画同一”又称作“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音容同在,非常便于观众的信息接受。

②声画分立

“声画分立”又称作“声画分离”,指声音来自镜头画面之外,即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观众在这个镜头里听到声音信息并非来自看到的影像信息,这时,观众必须对两种信息进行“加工”才能够完成正确的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困惑。和“声画同一”相比,“声画分立”在接受时更有难度。

(2)内涵层面

即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前一种划分注重电影元素本身运用的思想,关注于审美效果的实现。

①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旱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着一致。这也是大多数镜头、大多数影片采用的基本类型。由于观影时声音和画面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声画共同作用,可以使观众心理上更快地接受镜头提供的信息,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保证了影片创作意图的实现。

②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则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在整部作品中,“声画对位”的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但是往往带来很强烈的审美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两种信息的背离给观众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印象格外深刻。同时,音画对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理解造成障碍,观众必须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它解决了理解障碍,情绪巨受的冲击反倒更大,获得更高的审美快感。

8. 什么是“表现蒙太奇”? 包括哪些类型?

【答案】(1)表现蒙太奇的定义

表现蒙太奇是由创作者强制性介入带来的,表现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蒙太奇类别,它不能依据不同的时空标志去辨识,而是直接把切换的镜头强制性地连接起来,去表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特定意图。表现蒙太奇必须仰仗观众的心理回应,它观众在观赏影片过程中对某种心理回应产生预期,表现蒙太奇就比较容易被读解和接受; 如果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创作者对镜头的强制性连接不一致,表现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就会降低乃至消失。

(2)表现蒙太奇的分类

①理性蒙太奇

a. 理性蒙太奇通过叙事镜头和非叙事镜头的组合,形成原来镜头中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它是所有蒙太奇镜头中最强调理性,也最为抽象、最晦涩难懂的,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如爱森斯坦的《十月》,在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与幕僚交谈的镜头之后,爱森斯坦突然插入一个“孔雀开屏”的镜头,把克伦斯基装腔作势的模样和孔雀摆动尾巴的镜头一再切换,以此来嘲讽克伦斯基爱慕虚荣、自我炫耀。

②抒情蒙太奇

普多夫金主张蒙太奇的表现性必须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保持影片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他导演的《母亲》,需要在群众示威游行的段落中传达出“觉醒”的意念。为此,他不是随意把比喻镜头强制性地插入,而是将游行队伍安排在一条解冻的河流旁,将“冰河解冻”与群众游行两段画面不断交切,使观众对这两种影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

9. 概述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成就。

【答案】(1)战后电影战后电影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后,中国电影也开始复苏发展,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这种成熟与厚重的基本标志是:

①产生了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包括:昆仑公司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等。以及《天堂春梦》《遥远的爱》《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乘龙快婿》《还乡日记》《夜店》等。

②传统电影走向成熟,《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影片达到了中国传统电影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自己稳固的地位。在电影观念上的成熟,指经过抗战血与火的经历,电影人已不再把电影看成是与现实脱节的个人情感表现。战后电影的社会揭露更为强烈,与现实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使优秀影片达到很深刻的程度。

③创作视野更加扩大。在现实批评为主导的背景下,出现以《小城之春》为标志的诗意文人电影和《太太万岁》等世俗喜剧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成熟作出了贡献。在现实主义影片、喜剧题材片、散文化电影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战后电影类型

①反映现实成了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的现实影片创作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史诗悲剧的典型代表; 《三毛流浪记》是喜剧与讽刺艺术的结合得较好作品; 《乌鸦与麻雀》在喜剧艺术与隐喻手法的结合上作出了出色成就;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抗战岁月纪实风格的突出影片; 《万家灯火》是战后中国电影冷峻现实主义的典范。

②多样形态艺术风格创作。战后中国电影创作中,文人电影等多样形态也取得成绩,包括民族伦理情感的影像化创作,如《不了情》《小城之春》《艳阳天》等。在电影语言上最为独具一格的是《小城之春》,它以特别的方式不期然把中国电影的语言现代化作了成功的风格化实验。

③讽刺艺术的温情化、喜剧化创作。后喜剧电影中,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文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