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950经济学综合(含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之世界经济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答案】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②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自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要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说,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2.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案】(1)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的发展阶段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大体上都经历了四个时期:①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经济恢复时期;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増长时期;③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滞胀”时期以及其后到90年代初期的经济调整时期;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

(2)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①经济恢复时期的特点:经济恢复最为迅速的是西欧各国。到1948年,除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外,西欧国家经济都恢复并超过了战前1938年的水平。就整个西欧来说,到1950年已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恢复较迟,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

②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经济滞胀时期以及经济调整时期的特点: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升高;物价大幅上涨。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以

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自1982年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曾出现了长达八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但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

④“新经济”时期的特点:经济知识化,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増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网络化,是指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增大;经济全球化,即由于经济知识化、网络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

3. 如何看待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

【答案】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与调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扭转了经济恶化的趋势。

从不同地区来看,东亚地区由于其原有的发展模式在强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强调政府的理性、效率与自律性,政府干预的消极效果较小,在贸易发展战略上原本即实行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公共政策比较积极,重视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加之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加灵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经济増长势头强劲,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更是蓬勃发展,一直以高于发达国家两倍以上的速度在发展,1995年东亚的GNP 增长8.5%,而同期世界经济増长则为拉美地区各国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对原有的“拉美模

以上的稳定增长,整式”尤其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同时其经济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更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整个拉美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连续4年保持

个20世纪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年均増长率高达

大大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拥有5亿人口的拉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在西半球乃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洲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改革。非洲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呈下降趋势,到1994年开始回升。1994年到1999年,非洲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近

年,有12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

年的减少到1999年的高于1990年的1999还有30个国家保持了正增长。通货膨胀率从1995但是由于非洲人口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改革力度较小,且时断时续,因此其人均GNP 増长率一直负增长,到1995年才呈现正数。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虽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仍是很不平衡的,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拉大。

4.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答案】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5. 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1)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②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③产业结构相对落后;④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类国家群体,由于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情况复杂,其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成不同的类型:

①按人均国民收入(GNI )标准来划分是0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据此可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②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最不发达国家。

6. 如何看待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

【答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25〜1926年度国民收入比1920年增加1倍多,为1913年的

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913年的

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是苏维埃国家探索出的一条在以小农为主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已经认识到,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说,这是列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对于一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新经济政策”应该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并非只是权宜之计。可惜,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却在其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路线中背离了“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措施。

7. 如何评价苏联解体前历次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答案】(1)赫鲁晓夫改革

①赫鲁晓夫改革方面:a. 得:农业政策和体制改革方面,在1958年以前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b. 失:由于他的农业増产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并急于求成,其开垦的荒地土壤迅速退化,化肥不足,重新沦为荒地;其下放给集体农庄的农业机械,由于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不仅未能发挥效用,而且很快被报废。结果,1959年农业大减产,1963年发生了农业危机。

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a. 得:赫鲁晓夫执政后就开始酝酿改革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是步步深化;b. 失:改革滋生了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集中

1925年工业总产值比1921年增长2.9倍,为1913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