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820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冲突
【答案】组织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特别是在变革中是不可避兔的。
2. 管理幅度
【答案】(1)管理幅度的定义
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主要有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和变量依据法两种。
(2)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
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
②面对问题的种类。问题是复杂的、较困难的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时,则管理宽度不宜过大; ③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下属人员相互沟通比较容易,对下属考核的制度较健全,则管理宽度可加大;
④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可增大管理宽度。权责划分明确,也可增大管理宽度;
⑤计划。事前有良好的计划,可增大管理宽度;
⑥组织的稳定性。
3. 确定性决策方法
【答案】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确定性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4.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
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5.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6. 沟通
【答案】(1)沟通的定义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即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
(2)沟通过程包括的四个要素
①信息源,又称为信息沟通的发送者,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送者。
②信息内容,即沟通的内容,组织中沟通的信息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包括正式沟通中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沟通中的内容; 既包括书面的内容,也包括口头的内容。
③信息的接受者,即沟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一方。在沟通的不断循环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会不断改变,特别是在双向沟通中。
④沟通渠道,即信息交流的通道。不同沟通渠道的沟通效率是不一样的。
(3)沟通的意义
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7.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8. 晕轮效应
【答案】晕轮效应是指对他人的某种突出表现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的心理效应。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
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日,以偏概全。
二、简答题
9. 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组织中的信息管理工作通常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反馈在等六个环节.
(1)信息的采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惟一标准是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判断信息是否有用则要看信息是否具有有用信息的各种特征即高质量、及时和完全。为了使信息的采集富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①明确采集的目的; ②界定采集的范围; ③选择信息源。
(2)信息的加工。是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加工过的信息便于存储、传播和利用。只有经过加工,信息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作为一个过程,信息的加工一般由以下步骤组成:①鉴别。鉴别是指确认信息可靠性的活动。②筛选指在鉴别的基础上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取舍的活动。③排序。排序是指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按照管理者所偏好的某一特征对信息进行等级、层次的划分的活动。④初步激活。初步激活是指对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开发、分析和转换,实现信息的活化以便使用的活动。⑤编写。编写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出环节,是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编写,便于人们认识的活动。通常,一条信息应该只有一个主题,结构要简洁、清晰、严谨,标题要突出、鲜明,文字表述要精炼准确、深入浅出。
(3)信息的存储。是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人、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信息存储包括:①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将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 ②对这些载体进行归类,形成方便人们检索的数据库; ③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使信息及时得到更新。信息的存储工作由归档、登录、编目、编码、排架等环节构成。
(4)信息的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它具有与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①目的更加具体; ②控制更加严密; ③时效更加显著
(5)信息的利用。是指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它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最终目的。信息的利用程度与效果是衡量一个组织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
(6)信息的反馈。是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利用效果,使信息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被使用。它是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信息的反馈包括反馈信息的获取、传递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三个环节。从这三个环节看,信息反馈需要满足:①反馈信息真实、准确; ②信息传递迅速、及时:③控制措施适当、有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