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喜好’的‘好’不读

2. 三平调 而读。、而读, 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答案】三平调是指诗句中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又称“连三平”、“三平式”或“三平脚”。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尤其是在平韵诗里,三平调最多。近体诗平仄协和要求严格,三平调在近体诗中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古体诗中,三平调却频频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例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3. 經典釋文

【答案】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4.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5.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

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6.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二、翻译

7. 为下文加标点并翻译。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悙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日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答案】(1)标点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 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悙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 ”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2)翻译

后来孟尝君贴出一张布告,向门下所有门客征询:谁熟习会计,能为我(田文)在薛地收债? 冯谖署名说:(我)能。”孟尝君很奇怪,问道:“这是谁啊? ”他的属下们说:“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着说:“门客果真有能耐,我从未接见过他,真对不起他。”于是请他来见面。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 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为羞耻,竟然还愿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冯谖说:我愿意。于是套好车,整理行装,将债券都装车运走。向孟尝君告辞说:“收完债,用收回的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说:“看我家里少什么就带什么吧。”

8.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1)断句并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俊颧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译文。

【答案】(1)标点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畏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俊,颧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舆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襄带甲百為,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2)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 ”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9. 标点并翻译。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

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竞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柳子厚墓志铭》

【答案】(1)标点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 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竞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

(2)翻译

刘子厚死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终年四十七岁。元和十五年七月十号,他被安葬在万年县先祖的墓旁。刘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子厚死地时候才出生。两个女儿都还很年幼。他的灵柩得以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出的。行立为人有气节,重承诺,他与刘子厚结交,子厚对他也很尽心,最后(子厚)还是仰仗了他的力量(才得以安葬)。把子厚安葬在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