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恋
【答案】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个体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个体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和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和反抗型的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二、简答题
2. 简述鲍尔比关于依恋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案】心理学家鲍尔比、安斯沃思等的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没有表现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此时婴儿还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婴儿表现出对母亲明显的依恋,形成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出现陌生人焦虑。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婴儿把母亲作为第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与母亲在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
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婴儿会建构起一种与照料者的持久情感联系。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答案】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动作发展的意义主要有:
(1)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的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fin ;
(2)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t 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3)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
构并促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4)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在婴儿期,动作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三、论述题
4. 论述儿童依恋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②回避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的原因
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母亲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他们事物和温暖。
(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③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关键期
【答案】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二、简答题
2.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完成的。
进行观察研究首先必须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观察内容和对象;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最后是制订观察记录表。
观察法的优点:①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缺点:①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②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知的;③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2)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的特点:①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访谈对象,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②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访谈法的优点: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效率。缺点: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②费时费力;③所得资料不易量化;④访谈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用经过严格设计的、具有固定结构的问卷对被试群体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的特点:①问卷结构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③所得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