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储蓄率持续增加,对国民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当前,过高的储蓄显示出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内需不足以及经济内 外失衡都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因此,对储蓄率的形成及其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剧烈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 的时期,什么样的储蓄水平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储蓄率的 增长又是否与经济发展进程相关,这些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本文在回顾了储蓄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 1992 年-2012 年 间的居民储蓄率的演进规律,这是在考察国民储蓄规模变动和国民储蓄结构变动的基础 上进行的。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国国民储蓄率的增加主要源于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 中的比重增加—结构原因,以及居民储蓄率(居民平均储蓄倾向)的升高—经济原因, 其中居民储蓄率的增加对于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本文随后建立了居 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模型,考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如经济增长率、人口抚 养比、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上升 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高经济增长率;二是由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 劳动人口增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