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工业大学6516分析化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由n 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在红外光谱中能有多少基本振动形式?反映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有时会增多或减少,解释其原因。
【答案】如果是线性分子有性的,在谱图上不出现峰;
②有些不同的振动因频率相同而发生简并;③有的振动频率超出仪器检测范围或有的振动频率相近仪器无法分辨。吸收峰増多的原因有:①倍频和组合频产生的吸收峰;②振动耦合或费米共振产生峰裂分。
2. 某溶液中含灼烧后测
个基本振动形式,是非线性分子则有
个基本振动形式。
是红外非活
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较基本振动形式减少的原因有:①分子中有的振动形式
两种离子,欲用重量法测定,试拟定简要方案。
沉淀完全,分离、洗涤、烘干、
生成
,(磷酸三甲酯)或加入
【答案】先在稀HC1介质中加过量的BaC12溶液,使
含量。然后在滤液中加入
沉淀,称量形式
测定含量。
3. 什么是化学因数?运用化学因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通常称为“化学因数”或称“换算因数”。运用化学因数时,必须注意在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前乘以适当的系数,使分子分母中待测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4. 气浮分离法分为哪几个类型?
【答案】离子气浮分离法;沉淀气浮分离法;溶剂气浮分离法。
5. 简述气-液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答案】气-液色谱中,将固定液涂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气体携带试样混合物作为流动相,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分离柱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6. 请以水分子为例,说明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答案】水是三个原子组成的非线性分子,有
种振动形式,每一种振动的偶极矩
都不等于零,所以当照射其的红外光的频率正好等于这些振动的频率时就会被吸收,在红外光谱
图上出现三个吸收峰。
二、计算题
7. 称取某含铅锌镁试样0.4080g , 溶于酸后,加入酒石酸,用氨水调至碱性,加入KCN , 滴定时耗去
铅、镁、锌的质量分数。
【答案】
8. 某同学采用邻菲罗琳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中铁的含量,于510nm 处用lcm 比色皿,以水作参比,误将参比溶液的透光率调至98%而不是100%, 在此条件下测得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12%, 问正确透光率应为多少?已知
【答案】正确的透光率应为:
此时有:
所以:
标尺放大的倍数为:
若改用示差法测定上述试液,要使相对误
差最小,则应选多大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此时标尺放大几倍?
然后加入二疏基丙醇置换PbY , 再滴定时耗去
标液19.30mL 。最后加入甲醛,又消耗
计算试样中
9. 丁酸在苯-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在
【答案】(a )
当酸溶液用25mL 苯萃取时,计算
)
时丁酸在苯中的浓度?(丁酸根离子不被萃取,丁酸的
丁酸在苯相中的浓度为(b )
苯相中丁酸的浓度为
10,,称取不纯的锆、铪混合氧化物0.1000g 用杏仁酸重量法测定锆、铪的含量灼烧后得.
共0.0994g 。将沉淀溶解后,分别取1/4体积的溶液,用ED-TA 滴定,若用去0.01000mol/L EDTA20.20mL ,求试样中
【答案】设混合物中根据重量法结果有:解方程组:
11.计算用0.10mol/LNaOH滴定0.10mol/L(pH=10.0)时的终点误差。
【答案】滴定至甲基橙变黄,pH=4.4时,第一滴定终点时,
第二滴定终点时,
12.称取某一元弱碱(B )0.4764g ,溶于水后用滴定曲线上获得部分数据如表:
表
的质量分数。
含量分别为x (g )和y (g )。 根据EDTA 滴定结果:
至甲基植变黄(pH=4.4)和百里酚酞显蓝色
第二化学计量点时
标准溶液进行电位滴定,从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