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619文学概论与写作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2.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3.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4.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

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5.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 陌生化

【答案】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7.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8.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二、简答题

9.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①鲜明的特征性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

a. 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惟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 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

②富于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就是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 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b. 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是艺术魅力的内在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寄托的人性深度、历史真实的深度、作家的人格深度和理想的深度。从这里辐射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每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①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环境是指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②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性范畴,例如,对于贾宝玉来说,包括林黛玉在内的所以人物都属于他所生存的环境; 而环绕林黛玉的环境,亦应自贾宝玉始。

10.如何理解传统诗沦中的“点铁成金”?

【答案】(1)“点铁成金”的出处

“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原指用手指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的基本含义

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

②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

(3)“点铁成金”说的局限性

①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只落第二义;

②能否做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一旦失败反会将诗歌创作引入狭窄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