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8文学基础知识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答案】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3.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4. 典型

【答案】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

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案】(1)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所以,文学风格各有各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

(2)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

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古今中外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都以其不可重复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审美天地里得到千万读者的回响。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3)风格的审美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往往受时代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风格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一个抗争的阶级、苦难的民族、悲剧的时代,可能更激赏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冷落闲适恬淡或华艳绮丽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尽管被冷落被鄙视,也自有其审美价值。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纯朴,钱钟书小说中的机智冷峭,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幽暗,都各有审美价值,至今也仍然有相应的读者群。

6. 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举例说明之。

【答案】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原型据说是来自于他家原来的长工阿桂。阿桂有着贫雇农的生活特点,靠给人打短工过活。但是读者很明显地看到在阿Q 身上有着更多的国民性的特点。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已经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注入到阿Q 身上,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上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要假定得合情合理。“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

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

(3)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马致远《天净沙》展示的是一个落魄天涯的失意文人的形象,但它却概括了整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前途茫茫、归宿不定的痛苦,充分显示了文学的概括性。

(4)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 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指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

7. 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答案】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历史产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①定义及特征不同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自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②创作过程不同

现实型文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以夸张、虚构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丁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它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法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