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大学人文学部712文学理论基础与写作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纯文学
【答案】纯文学是近现代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文学主张。纯文学论者主张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他们反对文学中的道德因素和理性因素,否定文学的功利性、社会性,将文学看作个人的消遣。纯文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等人关于审美活动非功利性的论述。1873年,英国佩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表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其后的王尔德、叶芝等人也有类似的主张。
2.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答案】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3.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4.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5.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6.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7.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8.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二、论述题
9.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答案】(1)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特点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从宏观角度看,人的意识活动包括文学艺术活动和科学认识,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的原因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并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②正是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才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
③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而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当然也包含了认识、思考。尽管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但是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客体性的品格。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10.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历史理性(真)与人文关怀(善)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
【答案】面对着大千世界,文学创造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然而人文关怀则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历史理性(真)与人文关怀(善)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不可分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作为“真”与“善”的精神价值,两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简言之,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种,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它追求“善”的终极价值; 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是认识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追求“真”的价值功能。就它们的关系来说,二者对于人的发展都是必需的,历史理性的强调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的重视能使人和社会的发展更健全、更丰富、更和谐、更健康。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都是不好的。就像童庆炳先生所说的,“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
(2)人文与历史的价值交汇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历史侧面上
然而文学创造其实并不存在规范化的模式。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