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3—6岁儿童,弱势关怀,同情行为

  摘要



摘? 要

同情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促使着人们产生更多其它的亲社会行为。对学前期儿童同情行为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童年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对其终生的道德行为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3—6岁是儿童同情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儿童同情行为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儿童同情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同情行为概念的重新定义及维度划分,形成自编的《3—6岁儿童同情行为测试问卷(儿童用)》,并以此为研究工具从一个新角度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现状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特点。之后,在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特点明晰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对安徒生童话中弱势关怀的动态呈现及进一步讨论,揭示了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影响,并对适合此阶段年龄与认知特点的、有效培养儿童同情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两个分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4—5岁发展速度最快,是培养儿童同情行为的关键期;在对处境不利对象的亲近发展方面,4—5岁阶段较之3—4岁阶段出现了轻微的倒退现象,5—6岁阶段较之3—4岁阶段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3—6岁儿童对处境不利对象的言语与策略支持程度随年龄增长发展迅速,情感与态度支持程度随年龄增长呈平稳发展趋势。(2)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总体表现性别差异不显著,即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发展总体状况受性别影响不大,但在同情行为的第三个维度——“言语与策略支持阶段”,女童表现优于男童,且差异显著。(3)弱势关怀对3—6岁儿童的同情行为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视频动画的呈现方式与安徒生童话中弱势关怀的有机结合,可作为培养3—6岁儿童同情行为的有效途径。(4)弱势关怀对3—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同情行为总体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均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促进程度不同。(5)弱势关怀对3—6岁不同性别儿童的同情行为总体均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不同性别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均有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对儿童同情行为各维度促进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