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706专业综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2. 社区

【答案】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建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社区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途径,无论对于私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是如此。与其他三个部门相比,社区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非正式性。尽管如此,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越是滞后,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越大。比如,到目前为止,社区仍然是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社区的优势表现在:信息优势、激励充分、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较好的回应性、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社区的缺陷表现在:首先,社区中之所以能够形成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从而为人们通过重复的交往形成稳定、紧密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3. 抽样分布

【答案】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 小于总体容量N ,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4. 理性决策

【答案】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

(1)确定问题。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5. 政策方案优选

【答案】政策方案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决策系统对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之后,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标准。

6.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7.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8.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9. 公平

【答案】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不平等问题时,往往是基于一些抽象的哲学观念来判断差异是否合理,但这些观念又往往是难以把握的; 对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判断也遇到与社会福利的加总类似的问题,即不同个体在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很难取得一致。

10.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二、简答题

11.公共政策调整的障碍。

【答案】政策调整是政策制定者依据政策评价结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部分或全部改变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政策制定过程的延续。它具有非零起点性和双重优化的特点。任何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及时地进行行政调整是政治生活中很正常的事。因为政策调整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总会使调整存在着多种障碍。单从决策主体分析,有以下表现:

(1)决策者的利益。少数决策者往往从心理上不愿意承认政策的缺陷。在他们看来,承认政策失败就等于自己失败,意味着更多利益的丢失。如果原有政策给他们利益很多,调整了的政策给他们的利益很小,在存在着极大的利益反差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是政策调整的支持者。

(2)决策者的素质。决策者是政策制定系统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是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最有权威的驾驭者。政策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决策者,而决策者的关键是他们的素质。素质低下的决策者,不可能及时地修正或否定那些过时或失误的政策。

(3)决策者的信息资源。政策调整是动态过程,维持这一过程并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信息的反馈。假如反馈机制失控,造成了信息不足或失真,那么决策者就失去了作出新决策的依据。比如客观环境己发生改变,信息却反馈不上来,或者反馈的信息是某些人编造的假信息,这样政策执行的惯性会使决策主体无力调整政策。

12.如何进行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类比形式:

a. 人的类比

分析者试图将自己置于政策相关人的地位,以同样的方式体验政策形势。

b. 直接类比

分析者可以寻找两个以上的问题形势直接比较,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c. 想象类比

分析者完全自由地探讨问题形势和某些所想象的事物状态之间的相似性。

②注意事项

a. 注意选用的类比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合理;

b. 注意类比对象的相似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提高类比程度的可靠性;

c. 注意“类比所依据的相似性质或关系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13.系统分析如何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正确应用?

【答案】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中,如果按照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功能来划分,一般可分为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