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04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比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答案】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指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内部的群体。这类组织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基础之上的,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军队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级、教研室等。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感情逻辑基础之上的。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的。两者相比,在形成特点上具有普遍性、自发性、随意性、选择性等特点。前者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保护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正式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管理过程中中,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是相互制约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热情,不仅要使组织中的正式组织对每个学生都有吸引力,都有满足感; 而且还要善于分析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不强制性地压抑组织成员的需求,引导他们个体的需求、情感和个性合理地释放。一般可以通过组织变革创新、社会角色变换、加强交往指导、组织多样化活动、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开展自我管理、非正式群体正式化等方式,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主导作用和引导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使组织的人际关系更趋丰富、协调。
2. 请描述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
【答案】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
(1)“两个比例”
“两个比例”指的是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以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①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局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②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体都在1/6左右,因此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与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有关。按照我国当前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看,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3.22%较为合理。但这种算法又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首先,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要较低的原因是国家财政不统一,而不是政府收支少。
其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不仅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而且还包括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等。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并不是政府教育支出。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夸大了公共教育支出的数量。
由此可见,参照国际经验,把我国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确定为4%比较合理。同样,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1/6也比较合理。
(2)“三个增长”
为了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在2000年达到GDP 的4%,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实际上,“三个增长”的规定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其主要原因有:财政不统一; 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 在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之间地方政府更偏好生产性支出; 目标实现的技术路径不清晰等。实现公共教育支出的既定目标需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3)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还有各级各类教育中教育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结构。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三级教育是指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
我国教育支出的实际状况是:不但教育总量长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而且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也不是很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所占比重偏高。
(4)教育支出的项目结构
国际上通用的公共教育支出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大类。经常性支出是指本年度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所经常需要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教育中的资本性支出包括用于校舍、体育场、图书馆以及大型设备购买的支出。我国从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定方式改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
3. 制订学校建筑计划要考虑哪些基本因素?
【答案】学校建筑计划中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一般价值要求、建筑功能的要求和建筑系统要
素几个方面。
(1)一般价值要求
一般价值要求包括安全、美观、舒适和成本,这些价值是所有建筑活动都追求满足的基本需要。它们的实现与条件的约束有关,但是也与管理者的爱好、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在任何建筑活动中,安全是不可以谈判的绝对价值,尤其是在学校建筑的修建与维护活动中。
(2)功能要求
这是人们对建筑的基木使用要求,这类要求必须与使用者的工作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应当在学校的总目标指导下,细致考虑学校的各种任务内容和活动的特点,以及各个部门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与流程,把它们转化为对各种建筑的设计要求。
(3)建筑系统要素
学校建筑是长寿命物品。随着社会发展,与学校建筑相关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都在改变,学校建筑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学校建筑的各级管理者要熟悉和研究学校建筑系统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在新建和改建学校建筑的时候做出有远见的决策。一般要考虑的学校建筑系统要素包括以下7个方面:
①学校建筑的基地及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 基地所在地区的气候情况是否对学校建筑有特殊要求:基地所在地区的整体规划、十地使用、交通、环境污染等情况; 区域建筑文脉,也就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建筑文化特征。
②社会因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社区关系等因素。学校建筑不仅要考虑教育规律,还必须关照到各种社会要求。
③使用者的基本状况和需求。学校建筑是为人使用的,所以为对象服务什么和怎样服务是规划学校建筑中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还要考虑各类使用者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各种职能活动对于相应建筑物的空间规模、温度、采光、声响和噪声的特殊要求,以及使用者各种活动的流程而导致的建筑物的空间关系。
④美学因素。美学因素包括对建筑形式、风格的要求,特别是各种功能建筑空间的特征和目标; 建筑的隐喻和象征要求; 学校建筑传统继承和创新的要求。
⑤建造体系。这包括建筑材料使用的限制以及技术的限制。
⑥经济因素。这包括建造成本,校舍建设后维护和运行成本,可以获得的建筑与持续维护资金,可以持续获得的维持学校运行的各种资源供给,比如水、电、供暖和降温等。
⑦未来的变化。这个方面实际是对上述几个方面思考的一种前瞻性要求,是一种总体性因素。学校建筑一旦成型,在长时间内变动性很小,但是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变化可能很人,这样就可能在一些方面限制学校工作的发展。所以,学校建筑计划应当从一开始就尽量树立发展变化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审视未来发展和需要的前景。
4. 试比较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答案】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命令、建议、劝告)和非言语指令(榜样示范)引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