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万历邸钞》

【答案】《万历邸钞》是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增加摘要,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等。因为经过整理,这部抄本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2. 《神州日报》

【答案】《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由于右任主持创办。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十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凯觑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杨毓麟等接办。

3. 《边区群众报》

【答案】《边区群众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一份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通俗小报,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4开4版的周报,1941年改成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该报坚持在陕北出版。1948年1月10日,该报改组为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同时另出版通俗的《群众》周刊,以继续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4. 《中央日报》

【答案】《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中文版和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该报初创时期,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的宣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反共拥蒋。此后该报一直是国民党的喉舌。1927年9月14日停刊。1928年,在上海出版《中央日报》,同年10月停刊,次年改在南京出版。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报》迁至台北发行,在台湾“报禁”时期以及“报禁”解除初期,是台湾大报。2006年6月1日,因亏损停刊。

5. 张季莺

【答案】张季莺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仟((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莺受命北

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1916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张季莺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

6. 《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

【答案】《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就新闻工作颁布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81年1月29日由中共中央颁布。《决定》肯定了新闻媒介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方面的突出表现,同时也对新闻界没有积极主动、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提出了批评,希望新闻界能认真进行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决定》再次强调报刊、广播、电视都是党的舆论机关,要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

7. “大跃进”

【答案】“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8. 《申报》

【答案】《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9. “韬奋精神”

【答案】“韬奋精神”是指邹韬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力一”。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诊释。由于体现了这种精神,邹韬奋所办报刊,个个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10.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

11.新华通讯社

【答案】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12.邵飘萍

【答案】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邵飘萍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二次革命”后,邵飘萍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13.蔡和森

【答案】蔡和森是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杰出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1918年,他与毛泽东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他赴法留学,接触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坚定了社会主义信仰。1921年,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宣传工作,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1922年,他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成为党中央机关报《向导》的首任主编,为《向导》撰写了大量优秀政论,是出色的编辑和撰稿人。1925年,他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遭到反动军阀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