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777教育学专业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技能? 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 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

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a. 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 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 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反映出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研究者提出了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模型。

a.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学生尝试理解操作技能的任务及这一任务提出的要求,了解需要做哪些动作,各动作的顺序怎样,从何处可以得到反馈等。此时,学生要选出原来己经掌握的部分技能,并按规定的程序将它们组合起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获得程序性知识; 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操作技能和练习策略;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技能的执行变得日趋自动化,操作极其流畅、准确和稳定。

b. 亚当斯(1971)的两阶段模型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言语一动作阶段,该阶段相当于菲茨与波斯纳的认知和联结阶段。第二阶段是动作阶段,其中包含了菲茨

与波斯纳的自动化阶段。

c. 金泰尔(A.M.Gentile , 1972)认为,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固定化—多样化阶段。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要确定与技能学习有关的和无关的刺激。有关刺激即那些能够调整动作执行的环境信息,个体必须注意它们。无关刺激即那些容易引起个体分心的信息,这些刺激妨碍学习者完成技能。确定有效地获得技能所需的最恰当的动作方式; 在固定化—多样化阶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学习者要能够根据要求完成技能:完成技能时提高其连贯性。固定化主要针对闭合性技能,而多样化主要针对开放性技能。

2. 举例说明促进知识理解的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有哪些?

【答案】知识的理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的智力动作,而实现的思维过程。即运用己有的知识应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促进知识理解的加工策略主要有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加工。

(1)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己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的方法。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①摘录:能使学生快速地找到和复习课文中的重要的、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摘录必须慎重,只能摘录重要的、相关的信息。

例如:巴尼特(J.E.Bamett )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三种听课力法的效果。学习材料为1800个词的美国公路史,以中等速度呈现(每分钟120个词)。三组被试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听课。A 组一边听,一边自己摘录要点:B 组在听时能看到已作好的摘录,但自己不动手写; c 组单纯听讲,不做摘录。学习之后进行回忆测验,结果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看摘要但自己小动手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组成绩最差。后来让被试复习听过的材料,并鼓励他们用摘要和其他加下材料的方法复习。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只对B.C 两组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原因是A 组原先学习时己经采用了较先进的方法,后面的方法无改进; 而B.C 两组原先采用较差的方法,后来的方法有显著改进。

②提要:提要不同于摘要,摘要只是摘录课文中的原句,而提要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一些短文,一半学生所读文章中的每个段落都有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另一半学生所读文章则没有任何小标题。然后,这两组学生又分成两半,一半在每读完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自己写提要; 另一半学生则不要求写提要。结果表明,写提要的比不写提要的学生测验成绩更好; 有标题又写提要的学生成绩最好。可见,写提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③提问: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诸如“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 ”“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等问题。

例如: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先看文章后面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同时使学生能迅速找到所需的材料。

④笔记: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研究表明,学生不但可以借助做笔记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信息加工过程,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例如:梅耶(R.E.M.dyer )等人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被试对做笔记技术进行了研究。被试分两组。A 组在观看巧分钟有关计算机程序或统计学内容的录像时运用做笔记技术,B 组单纯观看录像。学习后测验两种迁移效果:一是近迁移(在与学习材料相似的任务中的迁移); 二是远迁移(在与学习材料不相似的任务中的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差生在计算机材料和统计学材料的测验中,A 组近迁移成绩略低于B 组,远迁移成绩则显著高于B 组。优等生,在计算机材料和统计学材料的测验中,A 组的近迁移和远迁移成绩都高于B 组。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组块策略等多种形式。

①描述策略:将孤立的单词组成描述性句子。

例如:把“苹果”、“老鼠”组织成“老鼠咬了一口苹果”这样的句子,就比较容易记忆。 ②表象策略: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

例如:在配对学习“长颈鹿一手表”时,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或实地画出“长颈鹿脖子上戴着一块手表”的画面,这样就不易遗忘。

③归类策略:将离散的项日按语义类别组织成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

例如:让儿童记忆一组图片时,10岁左右的儿童就开始能自发地使用归类组织策略,对同类物品互不相邻的各式各样的图片,儿童能按家具、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衣物等类别来进行重新排列。

④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元(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信息单位。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一般认为不同组块所含信息量是不等的,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例如:“教育心理学”5个字对于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2个组块(教育、心理学):而对心理学家,则只是7个组块。

3. 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种类? 各有何特点?

【答案】(1)教学模式的涵义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模式的种类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