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712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2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者》
【答案】《劳动者》是中国第一批工人报刊之一,由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3日创办,1921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它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
2. 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答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1983年3月底至4月初,由广播电视部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提出要从局部改革进入整体改革,以改革新闻节目为突破,带动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节目的改革。会议还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对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3. 史沫特莱
【答案】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开始了她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她曾主持左翼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中国呼声》。1936年她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她来到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和红色妇女领袖邓颖超、康克清等,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不断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1938年武汉失守后,她随八路军、新四军采访,写了许多著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1941年返回美国后先后撰写了((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通讯、报告、杂文和短篇小说。周恩来评价说:“这些作品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个宝贵的贡献”。
4. “报章文体”
【答案】“报章文体”即时务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十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
第 1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