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结合中国心理测量界的现状讨论中国心理学会颁布《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的意义。

【答案】中国心理学会颁布《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对测验的使用、发行、测验分数的解释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爆发逐渐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个体心理健康的层面上来,与此相聚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心理测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大量的测量心理特征各方面的测验应运而生,针对当前社会上某些乱用心理测验,对测验结果胡乱解释的现象,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用以肃清心理测验方面的不正之风。

(2)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为心理测验的规范使用提供了规范与要求,能够有效地克服社会上存在的乱用,误用心理测验的现象,使得心理测验能够发挥在选拔人才人员、安置心理、诊断描述、评价和心理咨询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2. 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答案】(1)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测量实践方面

a. 能力测量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三个等级。汉代学者董仲舒已论及注意测验:“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认为是一部研宄能力的专门著作。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就有了“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俗称七巧板)、几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b. 人格测量

“不得中行而与之,”孔子也提出了性格类型的观点: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把人分成3种:狂者、狷者和中行。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c. 教育测量

据迄今可考的史料分析,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制时期(公元前1100〜前771年)。汉代在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于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②在测量理论方面

a. 大思想家孟子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b. 刘邵曾对人才鉴定的意义、可能、困难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2)古代中国社会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这当然和当时的整个科学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

②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就能力测量和成就测量而言,是分成高、中、低几个层次;就性格测量而言,是分成若干种类型。

③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中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④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开始就具强烈的应用性质。

3. 态度和品德测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优缺点何在?

【答案】(1)态度测量

①态度概述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和行动倾向三种成分。态度的准确评价有以下几种功能:

a. 了解人们对各种不同事物的态度;

b. 评价宣传工具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中的效果;

c. 评价教育工作的成效。

②态度测量方法

a. 《等距量表》法

,是由瑟斯顿编制。他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一态度第一,《等距量表》法又名《瑟斯顿量表》

主题,选取能代表该方面的态度语或项目若干,由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等级排列及根据专家的反应确定项目的等级。该量表信度一般在0.8〜0.9之间。

第二,比较困难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项目的收集和编制,二是项目的好坏及等级的确定。 第三,评价

优点:在主题比较清楚、调查范围不广的态度问题调查上的效果较好。

不足:制定过程复杂,选项目、找专家评价都很困难;用中位数代表态度等级不一定合适;专家的意见能否代表一般人值得怀疑;等距量表事实上是否真正等距,亦把握不准。

b. 《利克特量表》法

第一,《利克特量表》法是由利克特于1932年提出来的,该量表假定每一项目或态度语都具有同等的量值,项目之间,没有差别量值;要求受测者对每一个项目的态度强弱按五级或六级反应;用的是受测者在所有项目中评定等级的总和。

第二,评价

优点:制作过程简单,而且能广泛接受与态度主题有关的项目;可通过增加项目而提高效度,并且允许受测者充分表达态度的强烈程度。

不足:相同的态度分数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模式,从总分只能看出一个人的赞成程度,而无法对态度差异作进一步的解释。

c. 《哥特曼量表》法

第一,《哥特曼量表》是由哥特曼于1950年提出。该量表试图确定一个单向性的量表,相同分数的人,态度模式相同。

第二,评价

优点:由单向性带来的态度分数与态度结构的一致性。

缺点:编制困难。

(2)品德测量

①品德概述

a. 品德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或特征,其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品德是一定社会思想、政治、道德的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认为品德的内容是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体。

b. 品德的测量

相当一部分品德测量在方法上比测验法宽,包含了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乃至个案分析法等。

②情境测验法

情境测验法是指设置一个活动环境或提出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对情境问题的反应来了解品德特征的方法。情境测验分为直接情境测验和间接情境测验。

a. 活动情境测验

第一,受测者需要亲自参加活动的情境,由于它比较具体,而且活动又不可能太复杂,因而只能了解品德的某一个方面,难于把品德的方方面面都反映出来。

第二,常用情境是曲线迷、方迷和周迷三种情境。这些测验事先要通过控制测验确定诚实分数常模,然后将个人的操作成绩与常模分数进行比较,以确定诚实水平。

b. 假设的问题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受皮亚杰的临床法及道德发展思想的影响,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这种假想的问题情境测验,间接地测量道德判断的方式及发展水平,他把道德发展分成3种水平6个阶段。

通常来讲,在真实的情境与假设的情境中,对道德认识的测验是比较准确的,但在道德体验上是有差异的,实际情境要强烈得多,而且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往往并不一致,仅仅通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