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基础(含金融学、国际金融)之国际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收入转移

【答案】在国际经济分析中,收入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把其收入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收入转移对一国贸易条件有很大影响。如果本国将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外国,意味着本国的收入减少了,因此支出必须随之减少。相应地,外国将増加支出。如果各国支出占世界支出总额的比例发生变动,那么世界相对需求也会随之变动,从而影响各国的贸易条件。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会使得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2. 传染

【答案】传染是指一国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可能会通过国际贸易或资本纽带,而引发其他国家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的现象。典型的传染现象是东南亚经济危机,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国家。

3. 突然停止

【答案】如果外国贷款人担心拖欠,它们就会拒绝新的贷款,且尽可能在短期内收回之前的贷款。在借贷危机中,一国短期外债越多,为避免对外债拖欠所需的储蓄的増加额或投资的减少额就越多。以上一系列事件被称资金流入突然停止。

4. 实际贬值

【答案】实际贬值是指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实际汇率上升所引起的一国货币币值的下降。两国货币之间的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

当名义汇率不变时,若本国价格水平下降,则实际汇率上升,表明本国货币的币值下降了。当两国价格水平不变,而名义汇率变化时,名义汇率的上升也将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这样,一国由于名义汇率上升而使本币名义贬值,也意味着本币的实际贬值。

5. 价格歧视

【答案】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向每个消费者索取其愿为每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自我选择

约束来分离不同的消费需求层次,从而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利用直接的信号将需求者分为几类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索取不同的价格。要成功地实施价格歧视,企业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②企业必须知道或者能够推断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的支付意愿; ③企业必须有能力阻止或限制支付低价的顾客将产品转卖给愿支付高价的顾客。

6. 特惠贸易协定

【答案】特惠贸易协定是指各签约方之间相互减让关税或实行其他贸易优惠措施,但不将其给予非签约方的贸易优惠协定。由于这种协定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因而一般被世界贸易组织所禁止。但是,如果它能够促进签约方之间的自由贸易,那么世界贸易组织就允许其存在。如下两种方式的特惠贸易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

(1)自由贸易区,各签约方设立对外关税率,但相互之间免除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 (2)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率,而成员国之间则是“特惠”的。

7. 消费者剩余

【答案】消费者剩余是指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他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佘由产品需求曲线以左和市场价格之上的那块面积表示。把所有消费者剩余加起来,就得到总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的几何表示参见图。

8.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

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综合分析题

9. 减少进口替代工业化策略的使用,从而支持对外贸易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在一些国家,幼稚产业保护论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国家由于基本原因在某个特定领域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话,那么这样的保护并不能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制造部门。在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制造部门,缺乏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所必需的熟练劳动力、企业家精神和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个观点是说单凭贸易政策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制造业在如此小的规模下生产,这使得该产业缺乏竞争力,因为规模经济对成为一个低成本的生产者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政策对激励也有负面影响,通常导致寻租和腐败。

10.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借款方主体是国有企业。在这些国家中,有些是通过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以使经济实现私有化。如果这些国家很早就实现了私有化,它们能借到的钱是更多还是更少?

【答案】如果出借人认为国家将保障国有企业的偿付,则私人企业将比国有企业获得较少的贷款。此外,私人企业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借贷约束,因为他们的经营损失不可能利用公共收益来弥补。私人企业将不得限制其借贷,从而将所借得的资金用于高回报的投资项目。

11.分析说明为什么里昂惕夫悖论以及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会与要素比例理论相矛盾。

【答案】要素比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是资本密集型国家,所以,根据要素比例理论,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应该出口其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资源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再像理论上描述的那么清晰。对这种观点较为典型的解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