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目录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 2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 9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三) 16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四) 24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五) 30

一、名词解释

1.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2.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二、简答题

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和不足是什么?

【答案】对于人的需要的研究是认识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动机的出发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方面影响最大。

(1)主要观点

①在需要层次理论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他又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a.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衣食住行的要求,而且要首先考虑。一旦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b.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希望保护自己身体和情感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威胁,希望已得到的利益不再丧失,以及尽量保持对今后不确定性的控制。这些需要通过强身健体、医疗保险、安全设备、失业保险、退休福利等措施得到满足。

c. 社交需要又称友爱和归属需要,包括与人交往、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等方面。

d. 尊重需要是指希望人们承认自己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成绩、人品、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享有一定的声望,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e. 求知需要是指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

f. 求美需要是指人都有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通过丑向美的转化得到满足。

g.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要通过对挑战性工作的胜任感和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的成就感来满足

②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某一时期内人的主导需要取决于这种需要在需要层次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比这种需要低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任何‘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自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当一个人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都能满足时,他往往会追求高级需要。

(2)需求层次理论的意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①心理学己证实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引起的动机。因此,研究需要是认识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出发点。马斯洛从需要层次来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性和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是一般人的共同的心理过程。这在西方国家中已经得到验证,应该说在我国也同样存在。

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组织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向和内容。任何组织都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满足职工的需要。

④需要因人、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为此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3)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个人价值、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个人需要。这是山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所决定的必然局限,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相背离的。因此,在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正确引导。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上谈的是人的自然需要,尽管有此也赋予一定社会内容。但是马

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意识和环境对人的需要模式有巨大的影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没有也不可能涉及社会需要问题。

③自我实现作为最高需要层次是不够的。因为许多英雄模范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实际上超过了自我实现,因此还应增加革命理想或超越自我的需要。

④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低一级的需要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需要,这样由低到高,逐级递升。这种观点存在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倾向,实证研究表明,低级水平的需要未满足时,高级水平的需要也是可以发展的; 而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有“回归”倾向,对低层次的需要更强烈。因为高级需要是一种战略性需要,是行为的调节中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4. 有哪些强化的种类?

【答案】强化的类型包括

(1)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是指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正强化小仅包括奖金,还包括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②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负强化的办法也有很多,如批评、处分、降级等,甚至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2)根据强化的方式,可以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①连续强化是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

②间隙强化则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间隙强化还可按强化时间间隔的稳定性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和变动时间间隔强化。间隙强化按反应比例又可分为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动比例强化。 不同的强化形式所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虽然每种强化方式所引起的效果不是绝对的,但却说明在进行强化时,不仅要注意强化的刺激内容,也要注意强化的方式。

5. 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我国现有状况下,奖金是激励因素,还是保健因素?

【答案】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首先提出的。

(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赫兹伯格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与使职下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大不相同的。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

①保健因素。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有:公司政策、行为管理和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怠工与对抗,但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使生产增长。

②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原因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