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二)23 2018年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三)43 2018年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四)66 2018年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五)86
一、单选题
1. 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学校训育,国民政府规定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行( )
A. 专任制
B. 导生制
C. 导师制
D. 辅导制
【答案】C
2.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
A. 小学低年级
B. 小学中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3. 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 ( )
A. 秦代
B. 西汉
C. 东汉
D. 魏晋
【答案】B
4. 科举制度是由( )设立的。
A. 隋文帝
B. 隋场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答案】B
5.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答案】B
6.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A. 精英化阶段
B. 大众化阶段
C. 普及化阶段
D. 全民化阶段
【答案】B
【解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年和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巧%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15%^'S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7. 在英国教育史上,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教育法案是( )。
A. 《福斯特教育法》
B. 《巴尔福教育法》
C. 《费舍教育法》
D. 《巴特勒教育法》
【答案】B
【解析】1902年,在建立郡议会和郡独立市的基础上,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福斯特法案》是英国1870年颁布的,提出了强迫初等教育,该法案大大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费舍教育法案》是英国在1918年颁布的,该法案对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特勒法案》是英国在1914年颁布的,该法案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及其重要的一部法律。该法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
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答案选B 。对于法案的意义,是一定要多加注意的。
8. 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
A. 补偿教育
B. 义务教育
C. 终身教育
D. 回归教育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教育发展的特征。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是近代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而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此外还有,现代教育和劳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全民化,教育逐渐走向大众。
9. 19世纪3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兴办( )
A. 公立小学
B. 公立中学
C. 公立职业学校
D. 州立大学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熟悉程度。这道题的关键点在时间,19世纪30年代,在这个时间,是贺拉斯曼和巴德纳等人倡导开展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时间,他们主张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实行强迫入学和免费教育; 公立中学是在南北战争后(1861-1865)被决定在各地设立的,特别是在1874年卡拉马祖案后,公立中学迅速发展。所以,这道题选A ,而不选B 。公立学校运动主要就是讲公立小学和公立中学。而州立大学是高等教育里面的一个变化,不符合题意。
10.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
A. “达其辞”
B.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 “开其意”
D. “心求涌而未得之意”
【答案】D
【解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