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 2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 17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 30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 45

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 59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答案】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其自身品德发展和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2)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的扩大及其道德的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分不开。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教育者要认识这一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

2.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烁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砾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休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 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的劳动不仅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社会文明每向前跨一步,都包含教师的劳动和功绩。但是,教师的社会价值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

(2)个人价值

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教师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教师的个人价值还表现在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能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答案】

4.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案】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各以下条件: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

(2)温故知新

只能记诵的人,不足以为人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教师应高度负责,对学生充满爱心。

(4)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 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不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5)爱护学生

孔子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

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坚信仁道是正确的政治理想,应当争取实现,他把希望寄托在学生们身上。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对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根据发展规律,认为新一代可能胜过老一代,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学生是事业希望所在,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对教师的要求,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等己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5.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