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之公共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部负效应
【答案】外部负效应又称负外部性,是指那些给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危害或使社会和个人增加成本支出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害的外部性。负外部性时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政府可以通过对产生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来降低负外部性的影响。
二、简答题
2. 政府应如何帮助人人实现有房住的目标?
【答案】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人人实现有房住的日标:
(1)要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
政府要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限价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实现“人人有房住”是“住有所居”最基本的含义。完善政策性保障住房是实现“人人有房住”的最重要途径。从满足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出发,考虑家庭代际、性别和人口等因素。
(2)保障性住房在分配时要贯彻适度改善优先的原则
即让脱困型、适度改善型需求优先于享受型、奢侈型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住有所居”的题中应有之义。
(3)大力发展多层次的租赁市场
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多层次的租赁市场。包括调整租赁市场的税负结构,鼓励居民利用闲置住房资源出租获利,整治和规范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出租屋,完善对特定群体和特定地区“贴租”方式的保障政策,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建立与发展投资于规模化住房租赁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等。
3. 为什么说亚当·斯密和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分别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垄断阶段的根本要求?
【答案】(1)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①平等原则
是指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获得的收入的比例,向国家缴纳税收,以供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之需。
②确实原则
是指各个国民应当完纳的税收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确实原则要求实现课税的确定性,以便纳税人在事前作出决策。
③便利原则
是指各种税收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给纳税者以最大的便利。
④节俭原则
是指税收的课征费用应当最少的原则,它要求一切税收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
斯密的税收四原则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和资本的基本要求,即尽量限制政府干预的“守夜人”国家理念是一致的,所以说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根本要求。
(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提出了四项九日的税收原则:
①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足原则和弹性原则两方面
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而且要有弹性,随着财政支出需要的变动而相应地增减。
②国民经济原则,包括税源的选择和税种的选择两方面
a. 税源的选择要有利于保护资本即税本,税源应该主要是所得,而尽量避免对财产和资本的课税;
b. 税种的选择则应考虑到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③社会正义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两方面
a. 普遍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遍及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每一公民都有纳税义务;
b. 平等原则指税收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主张采用累进所得税制,并对最低生活费用免税。 ④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便利、节省三方面
a. 纳税的时间、方式及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
b. 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
c. 征收费用应力求节省。
瓦格纳的理论适应了当时国家从消极的“守夜人”到社会政策执行者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把经济与税收的关系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所以说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反映了垄断阶段的根本要求。
4. 简述政府管制失灵的原因及放松管制的可行性?
【答案】(1)政府管制失灵的原因
政府管制失灵是由政府管制缺陷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由于政府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性,加之政府产出的价值与其成本相分离,政府为获得既定的产出会过多地使用资源,一方面抑制了技术创新的冲动,另一方面导致政府产品的实际成本大大增加(例如过多的雇员、过多的开销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②政府的价格管制既可能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又会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如果政府强制性地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定价,那么处于讨价还价优势的一方,将会提供质量较低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简化其交易中提供的服务,而给处于劣势的一方带来交易中的不便,提高其交易费用。实际上,这方面的损失往往超过因政府干预而节省的成本,更何况政府干预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
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理性、自私的人,政府机构本身也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其结果,一方面是产生了寻租行为,增加了非生产性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是导致了过多的公共物品供给(即过多的预算花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政府机构和功能恶性膨胀。更为严重的是,政府职能的膨胀,政府作用的强化,意味着特殊利益集团(分利集团)数量的增加,这种特殊利益集团妨碍完全自由的竞争,阻碍发展新技术和经济变革,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率。
(2)放松管制的可行性
放松管制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完全撤销对被管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使企业处于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 另一个层次就是部分地取消管制,即有些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被取消,而有些规定继续保留; 或者,原来较为严格、烦琐、苛刻的规则条款变得较为宽松、开明。
历史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爆发过放松管制的运动,虽然放松管制运动受到了政治及利益集团的反对阻力,甚至一些规则在放松不久后又出现了重新管制的呼声,但实践证明,放松管制的效果是积极的。实践中,也出现了放松管制的方法,即引进激励性管制(incentiveregulation ), 它针对原有的进入、价格管制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弊端,主要做法有,特许权投标制((franchisebidding )、价格上限管制(pricecapregulation )、时滞管制(regulatorylag )等。
历史和实践证明了放松管制是可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撤销管制。事实证明,政府管制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有一个最优问题。管制还是不管制取决于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比较。
5. 当今世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之所以受到冷落,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来自宏观经济学内部的理论方面的原因,二是来自实践的政治经济因素。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认为,第一种看法既不可信,也不成功,而第二种看法更务实严肃可信。你是如何看待各国财政政策选择问题的?
【答案】(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运作,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一种经济稳定政策,它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财政政策的不同运作特点,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波动情况,灵活主动地变动税收和公共支出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政策运作行为; 后者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就可以根据经济状况调整财政收支,促进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2)一国具体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是山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自身的国情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一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己较为完善,不需要政府进行较多干预就可以自我达到平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则会倾向于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 而当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仅由市场调节难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或达到的均衡的时间过长,成本过大,则可以选取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