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是指20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的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大众化报纸的代表之一,创办于1843年。1969年被默多克买下,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英国最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因此停刊。
2. 印刷媒介
【答案】主要指古代“邸报”,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在古代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没有产生过像近代报纸那样以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统治阶级内部消息的作用。
3. 行政负责制
【答案】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4.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报刊政治家在写作中形成的一种报章文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5. 微博
【答案】微博(Micro-blog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信息的系统。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收集、IM 软件和API 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其传
播特点有:短小精悍,信息量密集,更契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使用户摆脱了工具的限制; 准入门槛较博客更低,实现了话语权的平民化。
6. 核心受众
【答案】核心受众是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各个单独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的栏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些内容和风格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就是媒体和媒体特定栏目的核心受众。核心受众是媒体需要稳定和竭力争取的最重要的对象,也是媒体的生命线。媒体的内容选择、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都较多地以核心受众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进行筹划、设计和编排。所以,新闻媒介各自的传播内容和风格特色的确立,争取了各自的核心受众,而核心受众的兴趣爱好、信息欲求反过来又在不断强化着媒体自身的传播个性。核心受众的确立,在目前受众群体分化与多元的大潮面前,对于新闻媒介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二、简答题
7. 请说明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案】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上的利益集团、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传播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约束和限制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
(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①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②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③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④媒介的自律。
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2)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小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对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对保证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8. 简述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案】报纸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1618世纪,报纸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廿个阶段:
(1)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手抄新闻是古代社会书信新闻的继续。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14-15世纪,威尼斯逐步产生出一批以专门代客打听、供应新闻来谋生的人。这批人自己去收集新闻,自己抄写,自己发行。这些新闻大多是手抄的,俗称手抄新闻。
由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手抄新闻很快从威尼斯流行到各地。罗马、巴黎、伦敦等地都有手抄新闻发行,17世纪初叶达到高潮,到17世纪末逐渐消亡。手抄新闻集编、写、发行于一人,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个体劳动者,但他们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靠新闻为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真正开山鼻祖。
(2)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新闻书的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但它沿用了古代印刷书籍的办法,用铅字印刷,可以大量地发行。最早的新闻书是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行的。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开始印刷新闻书。这种新闻书己有刊名,但基本上是不定期的,中间间隔时间很长,新闻迟缓; 没有固定的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早期新闻书的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本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3)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
①由于新闻书的种种缺陷,它在各国并没有盛行,而很快就出现了新闻周刊。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德国观察周刊》,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周刊。不久,《法兰克福邮报》(1616年)、《马德堡新闻》01626年)等周刊先后问世。周刊定期出版,由邮局发行,吸引了不少固定订户,使得办报者有了稳定的收入,从而刺激了周刊的勃兴。
01663年,德国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它仍采用书本形式。1665年11月16日,英国的《牛津公报》(周报)问世。它在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单页两面印刷。1702年,伦敦《英国每日新闻》创刊,按日出版,四开纸,两面印刷,成为现代日报的始祖。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是交叉发展的,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但就整个发展过程而言,报纸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朝着迅速(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广泛(发行范围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媒介。无线电广播的出现是新闻传播的一场革命,它轻便灵活,感染力较强,打破了传播的时空界限,大大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而且还通过声音传递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但又存在保存性差的不足。具体而言,广播有以下三个特点:
(1)广播媒介发挥设备的轻便性,用无线电波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信息传送到四面八方; 听众也可以以仟何姿态、在任何情况下收听,且收音机价格低廉、收听广播无需付费。
(2)广播通过声音的音量、音调、音色等,可以充分展示广播新闻的个性色彩,而广播对自身非语言符号音响、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实时应用,更能显现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受性,它甚至可以通过听众的想象和推理塑造出“在场”的感觉。
(3)广播声音符号稍纵即逝,不易留存,对收听时间有着客观限制; 同时声音语言的口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