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对于未来预期的收入现金流的计算,无套利均衡分析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也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而应是一个风险中性概率。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如果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那就意味着风险中性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假想的风险中性世界里的折现公式为:

以此方式计算的假想世界里的现金流的价值就是该现金流所代表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其逻辑推理是:当套利机会出现时,因为它给与人们无风险套取利润的机会,所以不管发现套利机会的人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采取套利行动。就是说,套利活动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 消除套利机会后的均衡价位也应是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既然可以认为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是现金流的折现值,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得到的折现值,在真实世界里也就应该依然有效。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的均衡价格,称为风险中性定价。实践中更简明的归纳为:

(1)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均为无风险利率。

(2)无风险利率是任何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最为适当的折现率。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

2.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简要解释信贷市场脆弱性。

【答案】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当存款人将他们的资金集中到某家金融机构中时,事实上是委托该金融机构作为代理人来对不同的借款人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贷款,以及如何对贷款进行定价。而零散的存款人是难以掌握进行这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时,相对于零散的储蓄者,金融机构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监督和影响借款人在取得借款后的行为。

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效要受到两个前提条件的限制:第一个条件是,只有在所有的存款人对金融机构保持信心并从而不同时提款的条件下,才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将其零散存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并获得利润; 第二个条件是,只有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才能赚得利润。然而,对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金融机构来说,也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这两个条件都不能绝对成立。挤兑往往是由某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意外事件本身通常并不会使银行丧失清偿力。但是,纵然可以提供这样的信息,也难以左右存款人的行为; 面对意外事件,每一单个存户的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立即加入挤兑的行列。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也不能保证高效、低成本。事实上,借款人总是要比金融机构更了解其项日的风险与收益特征。难以解决资产选择和储户信心问题,金融脆弱性必然生成。

3. 简述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

【答案】(i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在货币经济中,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货膨胀率进行的估计。理论上看,预期形成主要由两种假设:①适应性预期假设。根据前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及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差值做出,所运用信息均为以前各期的信息。②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主体利用但前所能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通货膨胀预期。

(a )通货膨胀预期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力一面:

第一,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通货膨胀被预期到的程度越大,通货膨胀对预期经济变量的作用就越小,即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因素,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

②通货膨胀预期构成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差异,实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名义利率则是手持货币的机会成本,因而通货膨胀预期将直接影响货币需求以及资本积累,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变量均衡的一个决定因素。

第二,通货膨胀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和积累能力的削弱。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强了对未来经济变动的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持续存在,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口益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并支配和调整着其自身的其他经济行为。最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途径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尽可能跟上价格上涨的速度,所谓的“货币工资指数化”是其最规范、最典型的表现。

就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助于资金(资本)积累而言,如果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工资率上升的时滞过程很短,并且特别是当货币工资一旦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价格上涨率之和时,那么,通货膨胀就难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

②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发生临时性的过度购买行为。

如果说通货膨胀预期导致的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是通过影响后续生产能力来削弱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话,那么,通货膨胀预期所引起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的过度购买,则是通过经济的波动来抵消通货膨胀所可能带来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的。

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家庭(消费者)经济会存在过度购买行为。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被预期继续存在并有可能加速的情况下,企业做出的反应是增加存货,使其超过正常的存货量。企业这种不断增加存货的目的在于保证在通货膨胀率下跌之前,按预期的比现时价格高得多的价格出售产品,以得到大量利润这种预期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出了鼓励某些企业增加存货以外,还可能鼓励他们扩大用于购买新工厂设备的费用,是以这样的预期为前提的:借贷成本和生常资料(投资品)买价在以后若干年会不断上涨。

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消费者也会加入到这种过度购买的浪潮中。当然,他们并不会像企业那样大量购买和保持可以用于在出售的产品和存货,而是积存耐用消费品和不易腐烂的商品,这种积存通常远远超过正常水平。

由通货膨胀预期引起的过度购买,虽然会短暂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但是,由此引起的经济过程的调整,肯定会导致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减速和市场“疲软”现象的出现。如果过度购买行为特别严重,那么下一轮经济增长就不仅仅是减速,而是严重的衰退。持续性的过度购买,是以持续性的过度货币供给为前提的。在现实经济中,货币当局不可能持续的满足企业的这种过度的货币需求。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它会减少以至拒绝为满足这种货币需求而给予的贷款。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企业不可能连续筹措到他们力求积累的存货额所需要的全部货币资金。这就是说,过度购买肯定是一个非持久的过程,过度购买行为的结束,意味着大规模增加存货的结束和存货减少的开始。随着存货的减少,通货膨胀会有所抑制,价格上涨的速度会放慢,这时经济的减速将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严重时,会出现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所以,通货膨胀即使能带来短期经济增长效应,那也会被后续的经济滑坡所抵消。

4. 什么是利率? 它是如何分类的?

【答案】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一利息/本金。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经济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年利率是指按年计算的利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月利率是指按月计算的利率,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日利率是指按天计算的利率,通常用万分数()表示。三者可相互换算:

年利率=12×月利率=365×日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