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5传播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机制。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集合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2)举例说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a. 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其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b.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球迷暴动、印度尼西业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就是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发生作用的典型事例。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a. 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但是,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最不安全,例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所带来的危险要比冷静应对大得多。
b. 在其他类型的集合行为中,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基于另一些原理,如“匿名性”原理。例如,研究表明,“打砸抢”分子中不少人是平时循规蹈矩的正常人,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其淹没在人群之中,这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会使其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的行为。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2.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认识其研究方法?
【答案】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即经验性方法。
(1)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经验性方法论有以下=个基本前提:
①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揭示。
②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③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因此,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
(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②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③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经验性方法并不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惟一方法,它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加以说明。
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③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的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性。
④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当中很难做到。
3.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①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②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c. 它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矫正。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该研究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未能进行充分的考察。
②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社会关系。它脱离传媒内容生产和提供的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中受众能动性有限。这些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它仅限于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接触”的范围内,而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4. 在传播学研究的美国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杜威、库利、帕克和米德。他们将传播置于人类行为概念的中心点上,将传播媒介解释为在美国恢复社会道德和政治共识的代言人,并对传播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念。
(1)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
①他认为,“有组织的信息”能帮助创造一个“伟大的社会”,而新媒介亦有助于形成研究潜能; 指出社会整体的存在高于社会的个人的利益,而传播的功能就是使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