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翻译?"生2:"这首诗为什么要有’无管弦"转轴拨弦’等音乐描写?"生3:"故事情节怎么概括?"生4:"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生5:"诗歌肯定要有情感抒发,文中重要的情感描写的是什么?"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生2:"因为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的是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 . 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 .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 . 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 . 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去阅读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并写一篇读后评论。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读与写相结合,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某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把教学设计分为五个环节:"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探究,品味构思之精当";"感悟,领略行文之美妙";"体验,享受意蕴之深远";"创造,展示想象之瑰丽"。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月下荷塘的美妙场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然后从体味语言、品味构思、领略行文、享受意蕴、展示想象五个方面整体感知全文。在"体味语言之情感"一节,根据文章内容,采用"男领""女领""男合”“女合""众合"多种方式将多种朗读贯穿全课。对以上教学朗读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品味,再到回归文本。 是由浅层次的文本内容阅读到较深层次的文本语言和创作手法阅读,再过渡到深层次的文本思想阅读。 能让学生体会到荷塘月色与月下荷塘的景色之美,并获得进一步的思想的启迪。 过多的朗读设计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疲倦感,失去对文本内容深层解读的兴趣。 阅读《变色龙》教学预设(节选),回答问题。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要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予以启发性的纠正。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巧妙地从拟题人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拟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解读文本。 教师的预设过于简单,而且在学生思考时.没有预设引导环节。 该预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赏析文本、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识记,错误的一项是()。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阅读下面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翻译?"生2:"这首诗为什么要有’无管弦"转轴拨弦’等音乐描写?"生3:"故事情节怎么概括?"生4:"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生5:"诗歌肯定要有情感抒发,文中重要的情感描写的是什么?"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生2:"因为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的是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精心准备,巧妙引导,尽量减少无效劳动。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把握,对文本的学习始终只是浮在表层。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