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学教师题库>综合素质题库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小王在大学学习期间品学兼优,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任教于某市一重点中学。刚上班时,他总觉得自己的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方法先进,吃老本足够了,备不备课都无所谓。前两学年还勉强适应教学要求,可是后来发现给学生传授知识时越来越吃力了,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于是整天苦闷彷徨,垂头丧气。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王的想法和做法进行分析。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涌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宏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儿,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问题: (1)请简要概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写作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材料: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用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以"宽容"、"仁爱"为主题,用现代规范汉语写一篇字数不得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观点明确,分析具体;(3)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问题:

[单选] 邱老师是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老师。他所管理的班级班风严明、学习成绩突出。他的学生送给他一个响当当的昵称"邱爸爸"。有新老师向他咨询怎样管理班级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罢了。"据此推断,邱老师的教育理念是()。

以教学为本。以教材为本。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

问题:

[单选] 以下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的观点正确的是()。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问题:

[单选] P县一中组织全校学生走进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

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沟通学生与社会的中介者。

问题:

[单选] 童老师是某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她迈上教学岗位已达15年之久,教学经验丰富。她多次参与研讨会并先后获得大小奖项数十项,曾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和"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据此判断,童老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新手阶段。熟练阶段。胜任阶段。专家阶段。

问题:

[单选]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的论述,说明()。

教育要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展开。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展开。教育要根据教师对教材的判断展开。教育要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展开。

问题:

[单选] 某校学生金某在上课时被教室天花板上掉落的电风扇砸伤,经医学鉴定,金某右手手臂两处骨折,伤情严重。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认定,学校对此项事故对金某造成人身伤害,学校负有责任。原因就在于学校未履行对学生()。

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教育、教学和监护的义务。教育、教学和监管的义务。教育、监管和救护的义务。

问题:

[单选] 现处10岁的小宏轻度听力损失,他的父母曾多次送他到镇里的多所小学就读,但校方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于是,小宏就一直留在家中,迟迟未去上学。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宏应该()。

在特殊学校(如聋校)就读。应该留在家里不去上学。在镇里的小学随班就读。在小学开设的特殊班给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