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问题:

[单选]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主张向西方学习。B.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C.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D.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反映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问题:

[单选]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问题:

[单选] 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问题:

[单选] 张謇说:“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禹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为改变这一困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采取的举措不包括()

A.大力兴办实业,力图实业救国。B.依赖皇帝,自上而下改革强国。C.排斥西方文明,支持清廷御敌。D.推翻帝制,自下而上革命救国。

问题:

[单选]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问题:

[单选]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中共则进行了土地革命。二者都()

A.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B.要求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D.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问题:

[单选] 19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外使臣发回的上奏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从1903年开始,驻外领事与商务委员陆续从海外寄回了大量的商务报告。这种变化表明()

A.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强。B.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变化。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问题:

[单选] 清末上海《神州画报》载:镇江机户因米粮价贵,向各绸号要求增长工价,不得,相约一律停工,并至道署请求加价,聚至千余人之多。经镇道谕令,每织绸一尺加价四文,始各解散。此亦欧美工党同盟罢工之小影也。这反映出()

镇江工人阶级斗争已经从自发斗争转变为自觉斗争。镇江出现了类似欧洲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清末地方官员为化解危机,采取了有利民生的举措。清末地方官员开始扶持地方工商业的发展。

问题:

[单选] 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B.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