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A.“海禁”政策的保护。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C.经济发展水平高。D.小农经济的抵制。

问题:

[单选]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

问题:

[单选]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

问题:

[单选] 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问题:

[单选]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垄断外贸。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问题:

[单选]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A.闭关锁国。B.重商主义。C.“朝贡”贸易。D.海外殖民。

问题:

[单选] 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A.实行海禁政策。B.秉承抑商政策。C.派郑和下西洋。D.废除丞相制度。

问题:

[单选]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

A.厉行海禁。B.强化海防。C.以商制夷。D.垄断贸易。

问题:

[单选]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所反映出的政策()

A.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B.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D.给沿海地区稳定带来了消极影响。

问题:

[单选]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