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

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问题:

[单选] 人称“小杜”的唐朝诗人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江淮的草市()①地处交通便利之地②草市数量众多③常遭盗贼劫掠④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问题:

[单选]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A.农村集市开始出现。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C.草市经营有时空限制。D.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问题:

[单选] 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布、钱和爰金,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齐国铸币业发达。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

问题:

[单选] 1659、1703及1736年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众商各立号记,上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这反映出当时()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先。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C.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问题:

[单选]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问题:

[单选] 战国时期,出现了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这表明()

A.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B.商业发展影响国家收入。C.各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D.农业经济出现衰败困境。

问题:

[单选] 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问题:

[单选] 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问题:

[单选] 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