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问题:
[单选]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问题:
[单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
问题:
[单选]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问题:
[单选] 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问题:
[单选]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②3—5世纪③8—10世纪④14—16世纪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问题:
[单选] 唐代中叶以前,人们讲地理、论食货必首推关中地区的情况;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篇幅上华北、江南地区居多,浙江、广东、四川、湖广次之。这种变化集中反映了()
A.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B.关中地区经济的衰落。C.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D.进步思潮影响力扩大。
问题:
[单选]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B.青铜。C.黄金。D.钢。
问题:
[单选]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A.自我消费。B.对外出售。C.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
问题:
[单选] 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