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诗歌教化”已经关乎国家的兴衰。B.“四夷交侵”指当时中外民族矛盾尖锐。C.“中国微矣”反映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D.“四夷交侵”与“尊王攘夷”构成因果关系。
问题:
[单选] 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C.社会上读书重学的风气开始盛行。D.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问题:
[单选] 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A.追求气势,浪漫神秘。B.注重铺陈,追求神韵。C.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D.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的需要。
问题:
[单选]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问题:
[单选] 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C.市民阶层兴起。D.政治上重文轻武。
问题:
[单选] 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桠树,留待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的绘画作品是()
A.《洛神赋图》。B.《游春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
问题:
[单选] “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小说的浪漫风格。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D.绘画的意象化。
问题:
[单选] 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问题:
[单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问题:
[单选]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