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程广云在《民国三大政治遗产: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中认为:“政治协商应该是不同意识形态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是在不同意识形态集团中建立的一种共识机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是超意识形态差异的共识机制。B.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如同西方的两党政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实质就是政党政治、共同执政。D.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政治遗产的继承。

问题:

[单选] 201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5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日子,学校团委举行了一次大型宣传活动,一共四个专题——“伟大理论”、“艰辛历程”、“伟大时刻”、“辉煌成就”。在“伟大理论”中最有可能出现()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国两制”的构想。

问题:

[单选] 毕殿龙在《马英九获胜,九二共识或成为台湾共识》中认为:“这次马英九的获胜,是马英九两岸关系的胜利,是行之有效的九二共识战胜了蔡英文空心的台湾共识。”实质上体现了()

A.实现统一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唯一方式。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要求。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问题:

[单选] 2011年9月17日海峡之声网:“台北和南京距离有多远?这点距离连战走了60年,国民党走了56年,两党领导人相隔60年才完成了跨越海峡的再次握手。”这段信息不能说明()

A.两岸关系由隔绝到交流。B.国共两党关系由对立到接触互谅。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共识。D.台湾拥护“一国两制”构想。

问题:

[单选]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问题:

[单选]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②“侵略——革命”模式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问题:

[单选] 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

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

问题:

[单选] 胡绳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对待西方侵略者态度说:“在洋人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即逆民而顺‘夷’,而在看到洋人似乎‘安抚’下来,人民中的反抗情绪日渐高涨时,便又觉得为统治政权的利益打算,仍须多容纳一点民意,对洋人的要求,也就不能不违逆一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人民抵抗西方侵略者。B.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的态度都是反复的态度。C.完全屈服于西方侵略者。D.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问题:

[单选]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问题:

[单选] 《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