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②“侵略——革命”模式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胡绳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对待西方侵略者态度说:“在洋人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即逆民而顺‘夷’,而在看到洋人似乎‘安抚’下来,人民中的反抗情绪日渐高涨时,便又觉得为统治政权的利益打算,仍须多容纳一点民意,对洋人的要求,也就不能不违逆一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