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大人世及(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周礼》)。B.“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C.“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D.“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
问题:
[单选] 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问题:
[单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
问题:
[单选] 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问题:
[单选]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渐趋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问题:
[单选]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问题:
[单选] 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材料中的“国”是指()
A.诸侯。B.城邑。C.郡守。D.县治。
问题:
[单选] 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问题:
[单选] “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见载于《尚书·西伯戡黎》,此语乃殷大臣祖伊深感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而奔告于纣时,纣对祖伊说的话。它反映出殷商时期()
A.天子成为君主称号。B.存在君权神授观念。C.纣王权威受到质疑。D.萌发天人感应学说。
问题:
[单选]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