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关于皮下注射疫苗,下面哪一项技术操作是错误的?()
用于流脑疫苗、流脑A+C、麻疹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表面成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约至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
问题:
[单选] 对于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免疫接种,下面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无法确定是否感染HIV的儿童,出生后暂缓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如经医疗机构诊断,未出现HIV相关症状,可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如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可接种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如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可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问题:
[单选] 下面关于疫苗接种剂次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大多数灭活疫苗需要接种2剂次或更多剂次,以刺激机体产生充分和持久的抗体反应。增加或减少加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均不降低疫苗的效果。2剂次之间的长间隔比短间隔产生的免疫应答好。中断的免疫程序无需重新开始接种或增加接种的剂次。
问题:
[单选] 下面关于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仅能持续3-5年,因此,一般人群应定期加强免疫一次。
问题:
[单选]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下面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IU。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半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在出生后24h内接种HBIG的同时,应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在出生后24h内接种HBIG的同时,应在不同部位接种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
问题:
[单选] 我国于()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994。1992。2002。2000。
问题:
[单选] 实施温度监测时,当班人员每天查看运行设备温度及冷链室环境温度()次。
1。3。2。4。
问题:
[单选] 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周,可使用免疫球蛋白;使用免疫球蛋白后()周,可接种减毒活疫苗。
4,2。2,2。2,4。4,4。
问题:
[单选] 2种减毒活疫苗可以在同一天、在()部位接种,若不在同一天必须间隔()。
不同,30天。不同,28天。相同,28天。相同,30天。
问题:
[单选] 脊灰疫苗及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天。
≥15天。≥15~30天。≥28天。≥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