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问题:
[单选] 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偿还大量外债。贪污腐化成风。军费开支巨大。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问题:
[单选]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问题:
[单选]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问题:
[单选]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问题:
[单选]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君主无为而治。强化血缘等级。推行礼乐仁政。实行严刑峻法。
问题:
[单选]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礼制观念淡化。儒法两家结合加深。崇尚法家思想。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问题:
[单选]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女性地位低下。婚姻讲究门第。择婿方式独特。大臣拉帮结派。
问题:
[单选]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抵制土地兼并。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稳定个体小农。
问题:
[单选]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选才注重知识水平。选官重视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