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医针灸(医学高级)题库>内科病题库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王某,男,38岁。胃脘痛6年,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胃纳不佳,胃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右侧可见紫斑2块,脉细涩。针灸治疗处方()。

A.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三阴交。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公孙。中脘、内关、足三里、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血海、膈俞、公孙。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于某,女,27岁。2天前受风后出现右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舌淡,苔薄白。患者临床诊断为()。

A.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面瘫风寒证。面瘫气血不足。痿证脾胃虚弱。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于某,女,27岁。2天前受风后出现右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舌淡,苔薄白。治疗主穴应选用()。

A.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B.阳白、鱼腰、水沟、迎香、承浆、合谷。C.攒竹、丝竹空、四白、巨髎、地仓、风池。D.攒竹、太阳、下关、颊车、地仓、翳风。E.四白、下关、水沟、承浆、合谷、太冲。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于某,女,27岁。2天前受风后出现右侧面部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左侧,舌淡,苔薄白。针刺面部穴位应采用()。

A.直刺深刺。多穴重刺。电针强刺激。提插泻法。轻刺浅刺。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教师。感冒发热后心悸不宁已半年。平时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劳则心慌气短,近10天内心悸加剧,ECG示室性期前收缩8~12次/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有歇止。患者中医诊断为()。

A.不寐--心脾两虚。心悸--心脾两虚。郁证--心脾两虚。虚劳--心脾两虚。癫病--心脾两虚。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教师。感冒发热后心悸不宁已半年。平时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劳则心慌气短,近10天内心悸加剧,ECG示室性期前收缩8~12次/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有歇止。针刺治疗主要在哪些经脉上取穴()。

A.手少阴经、手厥阴经。督脉、手少阴经。任脉、足太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0岁,教师。感冒发热后心悸不宁已半年。平时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劳则心慌气短,近10天内心悸加剧,ECG示室性期前收缩8~12次/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有歇止。针对该患者,应在主穴的基础上加用()。

A.足三里、脾俞。心俞、肾俞。公孙、太溪。太冲、三阴交。胆俞、丘墟。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5岁。12年来每日黎明之际必泻1次,平素大便稀溏,日行数次,脐下胀痛,泻后则安,肛门重坠感,腹部及下肢不温,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治疗主在除湿导滞,通调腑气。患者因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导致泄泻。患者为慢性泄泻,证型为肾阳虚衰。患者为急性泄泻,证型为寒湿内盛。针刺以足阳明、手阳明经经穴为主。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5岁。12年来每日黎明之际必泻1次,平素大便稀溏,日行数次,脐下胀痛,泻后则安,肛门重坠感,腹部及下肢不温,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针刺治疗的主穴为()。

A.天枢、水分、上巨虚、阴陵泉。天枢、公孙、足三里、神阙。天枢、大肠俞、支沟、上巨虚。天枢、关元、上巨虚、合谷。天枢、中脘、内关、足三里。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 患者男,35岁。12年来每日黎明之际必泻1次,平素大便稀溏,日行数次,脐下胀痛,泻后则安,肛门重坠感,腹部及下肢不温,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针对患者具体病情,还应该在主穴基础上加用()。

A.脾俞、太白。肝俞、太冲。下脘、梁门。肾俞、命门。中脘、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