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实践证明,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来源广,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若要求过高,只顾及少数优等生的迅速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的后果;反之,为了照顾学困生,低要求、低标准,则既不能真正转化学困生,更抑制了优等生的发展。因此,要全面贯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只有在优、中、差等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力求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相互促进,整体提高,中差生不断进步,优生更优。
基于上述问题,学者们和一线教师们实施班内隐性分层教学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的要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实行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文在借鉴并学习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市东元路学校的数学分层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这一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理科6班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班内隐性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从而对比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验证分层教学是否对高中数学教学有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实验验证想得出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实际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改变过去“一言堂”或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使之成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循序渐进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献,探讨分层教学的涵义及其分层教学的相关研究,为调查框架的建立以及问题的设计提供参考。利用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对数学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访谈,了解高中班内隐性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