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808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感式沟通
【答案】情感式沟通是按照功能划分沟通类别的一种,与工具式沟通相对存在。情感式沟通是指沟通双方就各自的感受进行交流,进而获得对方在精神上的同情、谅解和支持,最终达到改善彼此之间关系的目的,其特点是间接委婉、生动感人、相对个性化。
2. 效益原理
【答案】效益原理就是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对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 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3. 双向沟通
【答案】双向沟通是指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在双向沟通中,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交换,且发送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以后还需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时双力可进行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如交谈、协商等。双向沟通中的优点是沟通信息准确性较高,接受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但是由于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较易进入沟通过程,双向沟通的噪音比单向沟通要大得多,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
4. 流程再造
【答案】流程再造又称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或企业流程再造(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是指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 哈默与詹姆斯. 钱皮的定义,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一式。
二、简答题
5.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哪些程序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呢?
【答案】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即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为了利用机会。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以下程序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正确理解决策制定的每个阶段。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它包括8个基本步骤。整个过程开始于识别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标准,以及为每个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然后进入到开发、分析和选择备择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接下来是实施备择方案,以及最终评估决策的结果。对于每个阶段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并且使每个阶段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2)区别利用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管理者在处理常规问题时用到的模仿先例的决策。而非程序化决策是具有惟一性的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当管理者面临结构不良或者独特的问题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它要求采用非程序化决策方法现裁现做,根据问题定制解决方案。实世界中,很少有哪个管理决策是完全程序化的或完全非程序化的,这是两种极端情况,绝大多数决策是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作为领导者应该正确分析每次问题出现的原因和采取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使之得到合理地解决,最终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3)遵循有界理性的决策标准。尽管完美理性存在着局限性,管理者仍然被期望在制定决策时遵循理性的过程。管理者知道一个“好”的决策者应该做哪些事情,包括识别问题、考虑备择方案、收集信息以及果断地但又是谨慎地采取行动。因此管理者被要求具备正确的决策行为,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会对他的上级、同级以及下级表明他们是有能力的,以及他们的决策是理智的和经过周密考虑的。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分析所有决策方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换言之,他们所接受的决策方案只是“足够好”的,他们的合理性受到他们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总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该认真分析目标的可行性以及解决力一案的合理性,从决策制定的每个阶段入于,遵循有界理性的评判标准,使资源更有效的利用。
6. 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
【答案】(1)技术创新的内容
①要素创新。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a. 材料既是产品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种类型中,材料创新可能是影响最为重要、意义最为深远的。材料创新或迟或早会引致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
b. 手段创新主要指生产的物质手段的改造和更新。任何产品的制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机器设备等
物质生产条件才能完成。生产手段的技术状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标志。生产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比如用单板机改装成自动控制的机床,用计算机把老式的织布机改装成计算机控制的织布机等。另一方面,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比如用电视卫星传播系统取代原有的电视地面传播系统等。 ②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开发是指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等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或独创。它既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③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a. 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生产工艺是企业制造产品的总体流程和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工艺配方等; 操作方法是劳动者利用生产设备在具体生产环节对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的加工方法。
b. 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各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占用数量,从而影响生产成本,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企业应小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在小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2)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贡献
技术或者依附于物质产品而存在,或者是为物质产品的实体形成而服务。因此,不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通过影响产品的成本或特色而起作用的。材料的创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以数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去取代价格昂贵的稀缺资源的机会,而且有可能通过材质的改善而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品创新既可使企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满足,亦可使企业原先生产的产品表现出新的吸引力; 工艺创新既可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亦可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物质生产条件的创新则直接带来劳动强度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直接促进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价格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竟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