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2.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3. 人的自由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伺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5. 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2)垄断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6.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9.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又译财政寡头,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金融寡头还实行对外扩张,奴役和掠夺国外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因此,金融寡头的统治就必然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10.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十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又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二、简答题

11.应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①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②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③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力式和力一法。

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3)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