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政教部61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与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之为“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4.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思想

【答案】《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也叫“两个必然”,也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5.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

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6. 金融资本

【答案】金融资本是指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7. 垄断利润

【答案】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竟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8.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又译财政寡头,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掌握巨额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金融寡头还实行对外扩张,奴役和掠夺国外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因此,金融寡头的统治就必然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9. 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2)垄断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0.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案】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是多样化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多种道路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由于各个民族风俗不同,认同感不同,最主要的是国情不同,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就不同。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二、辨析题

11.真理是客观的,所以不包含任何主观的因素。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不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真理具有客观性并不是意味着真理中就不包含任何的主管因素。因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作为真理的认识主体,在认识与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会涉及到自身的主观因素的。

12.经济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因而经济发展过程是受人、而小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

【答案】此观点不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①尽管经济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②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面进行的,而这种生产关系又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一定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既然小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当然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也就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而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可以用自己自觉的行动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但既不能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或创造经济规律。不仅如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而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行事的。

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经济规律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改变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创造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并能够自觉地利用它来为自己谋福利。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得越正确,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影响经济过程。

13.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1)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