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简答论述题
1. 试举传媒业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
【答案】(1)补偿性工资差别
这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生活中,会观察到人们会特别偏爱某项工作,这种偏爱并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该工作可以给劳动者带来不是用货币度量的满足。
(2)举例
中央电视台汇聚了一批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又分为三种情况:①没有任何挂靠单位的临时打工者,这部分人的人数最多; ②有挂靠单位,而由央视采取发函借用的方式借到央视有关部门工作的员工; ③各个院校和各地方台来的实习生。
这些临时打工者和借调者在中央电视台的工资收入未必会高于自己在原单位的工资收入,那么是什么因素将这些人吸引过来呢? 解释之一便是补偿性工资差别。虽然到中央台打工的某些电视从业者工资收入比以前低,但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可以到全国各地采访,可以得到很多机会,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简单地讲,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独特地位让从地方(媒体)单位跳至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从业者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比在地方台更多的便利,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谋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可以补偿相对低的工资,所以,即使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拿到的工资并不比原先所在单位(通常为地方台)多,即使经常能听到他们抱怨央视不同聘用级别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大,也仍“阻”不住一拨又一拨地方媒体工作人员对央视的“偏好”。
2.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契合度?
【答案】(1)实测受众指媒介经营者自己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2)实际受众指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3)由于调查中存在的统计误差及被调查者不积极主动地配合调查而使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之间存在差异。
3. 在几种主要的市场结构中,厂商怎样做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答案】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以及垄断四种市场结构中,厂商主要通过调节价格和产量控制利润。
(1)完全竞争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的特征是:在其中有为数众多的小型厂商,生产同质的(或相同的)产品。在这里,小型只是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任何一个厂商的产量,在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中都不占据重要的比例,因而一个厂商产量上的变动,对整个产业的供给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产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作为价格接收者厂商需要做出产量决策,因为产量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一个厂商的产量过大,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以致总利润减少,甚至亏损。
(2)垄断竞争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生产差异化的产品。由于没有其他厂商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所以一个垄断竞争者可以对产品价格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但是,这种价格的决定权是有限的,因为有很多竞争者在生产相近的替代口口[170
在短期内,代表性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且对应着d 与D 的交点。代表性厂商的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
AA 在垄断竞争市场,厂商为了提高竞争力所采用的常见策略为产品差异化决策。即企业在形成产品实体的要素上,或者提供产品过程的诸条件上,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足以引诱购买者的特殊性,并以此在争夺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寡头竞争
与其他市场结构不同,寡头垄断的最显著特征是需求的相互依赖。由于只存在少量的企业,所以在行业的总产量中单个厂商的产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某一企业选择的价格(或生产能力或广告或其他竞争行为)会影响其对手的需求和收入,价格(或者其他竞争行为)的变动可能会导致竞争者改变他们的价格(或其他竞争行为)。因此厂商必须采取策略性的行为(strategicbehavior ),估计竞争者可能的反应和针对性行动,并相应地制定最优的决策。正是由于寡头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公认的统一的寡头理论,从而形成不同的寡头理论模型。
①斯威齐模型
寡头垄断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价格刚性。一个寡头垄断市场上,一旦存在一个稳定的价格,就很难改变。即使成本或需求改变了,厂商也不大愿意改变价格。如果成本下降或者市场需求下降,厂商会担心给它的竞争者以错误信息并引发一轮价格战,所以不愿意降低价格。而如果成本或需求上升,厂商不愿意提价是因为担心竞争者可能不会跟着提价。
②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法国数理经济学家古诺认为寡头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选择不同的产出水平。两厂商相互竞争,同时决策。生产同质产品,价格取决于两寡头产量之和。双方决策时都将对方产量视为既定。
③价格领导模型
在有些寡头产业中,其市场价格是由某一厂商决定的,其他厂商是跟随者。具有决定市场价格力量的厂商可能是主宰厂商,或者说举足轻重的厂商,也可能是大家为了避免竞价而推选出的
代表性厂商,采取暗中默契的形式进行合谋,以牟取更高的利润。其基本假设是:(1)一家大企业拥有主要市场份额,其余较小企业则拥有剩余的市场份额; (2)有支配力的企业凭经验估计出所有较小企业的供给曲线,然后得出自己的市场需求曲线; (3)有支配力的企业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价格,小企业则接受市场价格,并据此安排产量。
④寡头的公开合谋与卡特尔
寡头之间如果公开勾结,根据协议共同确定价格、产量和划分市场,这种组织形式叫做卡特尔(cartel )o 由于有明确的约定,卡特尔组织往往以一个垄断者的身份出现,按边际收益对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然后按照协议在各个成员之间分配产量配额。
(4)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者作为“唯一的销售者”,企业即行业。根据定义,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进入壁垒使得垄断者在长期或短期都能获得正经济利润。
①短期均衡
在图8-10中,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将市场价格调整为PO ,产量调整为Q ,达到短期均衡点。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经营规模调整
②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调节产量和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图8-11所示,其长期边际成本LMC 和边际收益MR 相等时,垄断厂商获得最大利润。这时的生产规模是与长期平均成本LAC 曲线相切的短期平均成本SAC 曲线所代表的规模。厂商均衡的条件是MR=LMC和MR=SMC,即:MR=LMC=SMC。长期内垄断厂商进行规模调整的另一个原则是出售产品的平均收益至少可以弥补平均成本。
③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可以决定其产量和价格,因而为获得最大可能的垄断利润,可以通过价格歧视来增加其总收益。所谓价格歧视,又称差别定价,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相同的消费者因购买数量的不同而收取不同的价格。
4. 试结合中国传媒业发展历史谈谈供求规律是如何影响传媒业资源配置的。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迎来了大繁荣和大变革。传媒产业变革的发生既受到行政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市场供求规律的影响。在供求规律的影响下,传媒业的发展经历了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过于求三个阶段。媒介资源的配置也由报刊转向电视台,目前正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转移。
(1)供求关系的三个阶段
①供不应求的阶段。我国传媒市场供不应求的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刚刚经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各类新闻、商业和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迫切需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此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很高,但是媒体的数量和信息产量却极为匾乏。在高需求量的拉动下,大量媒体营运而生,中国传媒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