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简答论述题

1. 政府为什么要实施竞争(反垄断)法?

【答案】(1)垄断的定义,即垄断是一个或几个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供给的情况。就是说,将寡头垄断和某些垄断竞争的情况也包括进来。

(2)如果存在垄断市场,在配置生产资源时是缺乏效率的。垄断会带来社会资源浪费,从而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导致市场失灵。

(3)多样化原则是主导美国媒介系统和传播政策目标演变的一个基本原则。多样化原则与竞争一道被视为一个有效运转的意见市场的关键成分。对多样化原则作为政策目标的重视还直接来源于前述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强调的对“来自不同的和敌对的渠道的信息的尽可能最广泛的传布”的传统。

①多样化原则不是理论标准而更主要地是一个经验性的可评估的框架,它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包括:来源多样化、内容多样化、暴露多样化。

②多样化原则不同于多样性后者是指大量的可获得的频道或内容选择,它的侧重点既包括选择的数量,也包括这些选择按照内容或所有权特征的差异。可见多样性和多样化原则是相关的,但是多样性不能涵盖多样化原则的所有内容。

③普遍服务原则基于信息的平等权这样的民主政治概念,其日标是要使所有的美国人,包括居住在乡下及高成本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先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为此FCC 规定,市场垄断者必须提供普遍服务,市场上的所有竞争者亦均应对普遍服务有所贡献。

2. 从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入手,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各类媒介产品的供求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1)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①价格。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高则意味着收益大。所以不难理解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此即为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②投人价格。媒体机构需要利用各种投入来生产产品与服务。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生产该商品或服务所用投入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③技术。相对于劳动与资本等生产投入的变化来讲,卖方的技术改进常需要较长时期。因此,投入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侧重于短期效果,而技术对供给量的影响则更突出地表现在长期效果上。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而增加卖方供给量。

④预期。卖方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调整当前行为。如果预期未来节目价格将上升,卖方倾向于将一些节目囤积起来,留待将来价高时抛出,这导致当前节目供给量减少。如果预期将来节目价格下降,卖方倾向于尽量减少节目库存,从而使节目供给量增加。

⑤卖者数量。当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有利可图时,便会吸引新进入者,致使卖方数量增加,市场供给量增加。中国媒体曾被称作“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资本朝该行业的富集致使媒体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增多,媒体市场供应量因此增加。

(2)未来几年中国各类媒介产品的供求量

①报纸和杂志

读者数量逐渐减少,年青一代人更习惯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报纸的老一辈的读者随着时间逐渐减少,出现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利润下滑,导致供给减少。最后总需求少,供给量少,达到新的平衡。

②电视

观众越来越多的离开电视选择网络这一更随意的接收方式,导致收视率下降,一方面收益下降,一方追求更新颖的电视节目形式导致成本增加,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亦可能表现为下降,买者的数量会维持一定的量,或者增加,因为电视节目观众虽然变少,但与此同时更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收看节目,所以卖者数量和买者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③电脑网络

价格贬低、预期变高,投入价格变高(各种电视节目的版权投资),技术更新,受益更多,卖者更多,当然买者更多(全世界的总趋势)。

④手机

智能机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操作,享受各种服务,同时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下降,所以收益增大,卖者增多(马太效应,手机巨头垄断),买者更多。

3. 试结合中国传媒业发展历史谈谈供求规律是如何影响传媒业资源配置的。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迎来了大繁荣和大变革。传媒产业变革的发生既受到行政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市场供求规律的影响。在供求规律的影响下,传媒业的发展经历了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过于求三个阶段。媒介资源的配置也由报刊转向电视台,目前正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转移。

(1)供求关系的三个阶段

①供不应求的阶段。我国传媒市场供不应求的阶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刚刚经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各类新闻、商业和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迫切需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此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很高,但是媒体的数量和信息产量却极为匾乏。在高需求量的拉动下,大量媒体营运而生,中国传媒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②供求平衡的阶段。供求平衡的阶段出现在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随着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数量的增加,媒体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媒产品的质量提高,增加了受众的福利。在供求平衡的背景下,中国传媒市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迎来了大发展和大繁荣。

③供过于求的阶段。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传媒的数量增加,信息供

应量也不断上升。而报纸、电视仍然持续发展,导致信息供应量供过于求。各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媒介市场正在经历优胜劣汰。传统媒体逐渐衰落,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则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新的数字技术已经使传媒业的利益分配发生了变化。

(2)资源在不同媒体间的配置

①报刊主导媒介资源。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国报纸、期刊的数量不断增加,读者规模不断扩大,发行量持续走高,而电视台的发展初露端倪,仍然不成气候。报纸成为当时的主流媒体,成为传媒优势人才的聚集领域,资金、技术和广告资源也不断流向报业。

②电视台主导媒介资源。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电视产业蓬勃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发展阶段。电视作为声、像媒介,相比报刊具体生动、活泼、形象的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的普及率不断上升,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的发展使媒介资源由报纸流向电视台。电视行业称为人才中心、资本中心,电视台的广告份额超越报纸,成为媒介的领头羊。

③新媒体主导媒介资源。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用户规模不断上升,而传统媒体的读者和观众正在流失。广告主也日益看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纷纷将资金投放到新媒体平台。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优秀人才和资金也流向了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优势资源的聚集中心。

4. 请搜集相关数据,计算各类媒介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并尝试用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解释计算结果。

【答案】(1)需求弹性的计算

需求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动程度之间的关系。依据影响因素的不同,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广告弹性等。它们的计算公式可分别表示如下: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弹性==A物品或服务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B物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广告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广告投入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中分子与分母的数学符号可能是相反的,但在具体计算时,分子与分母均取绝对值,所以需求弹性皆为正。当需求弹性大于1时,常被称为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等于1时,被称为单位弹性; 需求弹性小于1时,被称为缺乏弹性。

(2)影响媒介产品或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必需品与奢侈品。一般而言,必需品的需求倾向于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倾向于富有弹性。

②花费在支出中的比重。购买某件物品或服务的花费占买者收人的比重越大,则其需求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③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存在相近替代品的商品或服务往往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存在相近替代品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往往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