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土壤

【答案】占土壤是指发育于过去景观条件下,全部特性与现代成土条件不相符的土壤。可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时期以及第三纪末期。它们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古土壤多数由于受地质物质(如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等)的覆盖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于过程中气候、地形、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泛滥平原和万角洲的迁移等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形成。

2.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②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③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4. 温度带

【答案】温度带是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温度带。①23°26'N (北同归线)到23°26'S (南回归线)为热带;②北纬(南纬)23°26' 到北纬(南纬)66°34' (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③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5. 土壤溶液

【答案】土壤溶液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可溶性物质浸出的水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它与固相部分紧密接触,并与固相表面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其组成与活性,随外界(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一方面可作为植物营养源,另一方面受一些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溶液的组成有一定规律,它反映土壤类型的历史与特性,也

反映季节性动态及农用情况。

6. 羊背石和风棱石

【答案】风棱石是由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被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依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别称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也叫“羊额石”

7. 风沙作用

【答案】风沙作用是指风沙对地表的作用,是风将沙粒吹离地表,使砂粒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气流搬运,再堆积到地面上的过程,是受太阳辐射作用的影响而使地表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主要包括风沙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风沙作用显著发生在干旱半干地区,造成沙漠,荒漠等,沙丘,雅丹地貌等典型地貌。

8. 洪积扇

【答案】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

二、分析题

9.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 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 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1)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

①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人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

②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

③地处内陆,如中亚及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2)干旱气候的成因

①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②缺乏气压扰动

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

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③缺乏潮湿气流

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

④局地下沉气流

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3)以我国实例说明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但是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亚洲中部干旱气候成因具有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比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①高原的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②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一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旱及半干旱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③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

10.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答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地球自然环境优越的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水能、风能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当代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一一煤和石油,则是长期积累的化石化了的太阳能。太阳把各种带电粒子流传送到地球上。具有极高能量的宇宙线,从宇宙空间侵入地球的大气上层,对地球上的极光、磁暴,以及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